词条 | 赋赋 白居易 |
释义 | 赋赋 赋者,古诗之流也〔1〕。始草创于荀宋〔2〕,渐恢张于贾马〔3〕,冰生乎水〔4〕,初变本于《典》《坟》〔5〕;青出于蓝〔6〕,复增华于《风》《雅》〔7〕。而后谐四声〔8〕,祛八病〔9〕,信斯文之美者〔10〕。我国家恐文道寝衰〔11〕,颂声凌迟〔12〕,乃举多士〔13〕,命有司〔14〕;酌遗风于三代〔15〕,明变雅于一时〔16〕。全取其名〔17〕,则号之为赋;杂用其体〔18〕,亦不出乎诗。四始尽在〔19〕,六义无遗〔20〕。是谓艺文之儆策〔21〕,述作之元龟〔22〕。观夫义类错综〔23〕,词采舒布〔24〕,文谐宫律〔25〕,言中章句〔26〕。华而不艳,美而有度〔27〕。雅音浏亮〔28〕,必先物体以成章〔29〕;逸思飘飖〔30〕,不独登高而能赋〔31〕。其工者,究笔精〔32〕,穷指趣〔33〕,何惭《两京》于班固〔34〕?其妙者,抽秘思〔35〕,骋妍词〔36〕,岂谢《三都》于左思〔37〕?掩黄绢之丽藻〔38〕,吐白凤之奇姿〔39〕;振金声于寰海〔40〕,增纸价于京师〔41〕。则《长杨》《羽猎》之徒胡为比也〔42〕,《景福》《灵光》之作未足多之〔43〕。所谓立意为先,能文为主;炳如缋素〔44〕,铿若钟鼓〔45〕。郁郁哉〔46〕,溢目之黼黻〔47〕;洋洋乎〔48〕,盈耳之韶頀〔49〕。信可以凌砾风骚〔50〕,超轶今古者也〔51〕。今吾君网罗六艺〔52〕,淘汰九流〔53〕;微才无忽,片善是求〔54〕。况赋者,《雅》之列,《颂》之俦〔55〕,可以润色鸿业〔56〕,可以发挥皇猷〔57〕。客有自谓握灵蛇之珠者〔58〕,岂可弃之而不收? 注释 〔1〕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 〔2〕荀宋:荀况、宋玉。 〔3〕恢张:恢宏张大。贾马:贾谊与司马相如。 〔4〕冰生乎水:《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典》《坟》:《三坟》、《五典》,古书名。 〔6〕青出于蓝:《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蓝,草名。 〔7〕《风》《雅》:《诗经》类别。 〔8〕四声:汉语字音的四种声调。 〔9〕祛(qū):除去。八病:诗声律上的八种毛病,名目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其说起源于沈约,见魏庆之《诗人玉屑》篇十一。 〔10〕信:的确。 〔11〕国家:此谓皇帝。文道:作文之道。寝衰:止息衰弊。 〔12〕颂声:太平歌颂之声。凌迟:败坏。 〔13〕多士:众多士子。 〔14〕有司:官员。 〔15〕遗风:遗存的风尚。三代:夏、商、周三代。 〔16〕变雅:《大雅·民劳》以下、《小雅·六月》以下为变雅。变与正相对。 〔17〕全取其名:保留取用诗六义中的名号。 〔18〕杂用其体:杂用六义的其他体类如风、比、颂等。 〔19〕四始:《毛诗序》以风、大雅、小雅、颂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谓之四始。 〔20〕六义:《毛诗序》:“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21〕儆(jǐng)策:精要奥妙之处。 〔22〕元龟:大龟,引申为可作借鉴的事。 〔23〕义类:道理与事例。 〔24〕词采:词语及文采。 〔25〕宫律:音律。宫为五音之一。 〔26〕章句:章节句读。 〔27〕度:法度。 〔28〕雅音:高雅之音。浏亮:清楚明朗。 〔29〕体物:体察事物。 〔30〕逸思:神奇脱俗的情思。飘飖:飘扬。 〔31〕登高能赋:语出《汉书·艺文志》。 〔32〕笔精:文章之精妙。 〔33〕指趣:旨意。 〔34〕《两京》:班固《两都赋》,描写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 〔35〕秘思:神奇之思。 〔36〕妍词:美丽的词藻。 〔37〕《三都》:左思《三都赋》,分别描写蜀都成都、吴都苏州、魏都邺城。 〔38〕黄绢:色丝。见《世说新语·捷悟》。 〔39〕白凤:见《西京杂记》卷二。 〔40〕金声:声名广大。 〔41〕纸价:《晋书·左思传》言左思《三都赋》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42〕《长杨》《羽猎》:赋名,扬雄作,描写天子畋猎。 〔43〕《景福》《灵光》:东汉王延寿所作《鲁灵光殿赋》及魏何晏所作《景福殿赋》。 〔44〕炳:显明。缋(huì)素:缋是彩色的毛织物,素为白色织物。 〔45〕铿:象声词,象明亮之声。 〔46〕郁郁:文采盛之貌。 〔47〕溢目:满目。黼黻(fǔ fú):礼服上绣绘的花纹。此指华美的藻饰。 〔48〕洋洋:美盛。 〔49〕盈耳:充耳。韶頀(hù):古代乐曲名。 〔50〕凌砾:干犯。风骚:诗经和楚辞。《诗经》有《国风》,楚辞有《离骚》。 〔51〕超轶(yì):超越。 〔52〕六艺: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53〕九流:泛称除儒家以外的各学术流派。 〔54〕片善:小善。 〔55〕俦:伴侣。 〔56〕润色:使事物有文采。鸿业:大业,指王业。 〔57〕皇猷:帝王的谋划。 〔58〕灵蛇之珠:曹植《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喻有奇才。灵蛇珠即蛇报隋侯之珠,事见《淮南子·览冥》注。 鉴赏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贞元中进士及第,先后任校书郎、盩厔尉、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又为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及杭州、苏州刺史等。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白氏为中唐著名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是新乐府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易,文章亦流畅清朗。诗文存《白氏长庆集》71卷,前37卷为诗,余为文,其中赋占一卷,共13篇。今人为之拾遗补阙编为外集,卷上为诗,卷下为文,见中华书局《白居易集》。 这是一篇律赋,即试体赋。唐代科举考试,试诗赋各一,诗五言六韵,韵字母由试官规定。赋之押韵亦有限定,一般为八韵,亦有四、五、六、七韵的,通常出一句古语作为韵字;字数也有限制,一般不超过四百字。清李调元说:“唐人赋韵,有云次用韵的,始依次递用,否则任以己意行之。晚唐作者,取音节之谐畅,往往以一平一仄相间而出。宋人则篇篇顺叙,鲜有颠倒错综者矣。”(《赋话》卷二)又说:“唐时律赋,字有定限,鲜有过四百者。”(同上卷四)白氏此赋便以“赋者古诗之流”为韵,押韵次序为者、诗、赋、之、古、流,未按原语依次递用,但平仄相间。白居易贞元十五年于宣州应乡试,试《窗中列远岫》诗,以中字为韵,《射中正鹄赋》,以“诸侯立诚众士知训”为韵。取为贡士。贞元十六年于长安省试,试《玉水记方流》诗,流字韵,《性习相近远赋》,以“君子之所慎焉”为韵,且限次用、三百五十字以上。及第。白居易为应书判拔萃科,曾拟作百道判,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又拟作《策林》七十五篇。所以此《赋赋》大概是为应科考而作的习作。 此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到“述作之元龟”,共用两韵,先叙赋体由来,再叙朝廷科举试赋之意义。第二部分到“超轶今古者也”,为本篇主体,共用三韵,论述了赋体的特点、赋的审美价值以及作赋的要点,层次的递进与韵的变换相一致。第三部分到结尾,用一韵,叙述了赋对于收罗人才、有助朝政的重要意义,收束全篇。陆机《文赋》以赋体论文,此以赋体论赋;但《文赋》为骈赋,此为律赋,前者单纯阐述理论思想,此尚有力争及第的目的在内。为完成这双重任务,其构思安排便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构思之匠心吧。先言赋体由来以切题,再言考赋的意义,其中暗含赞美朝廷之意。为了能被录取,自然要说点好听的。第二部分正面论述,文字虽极精简,却已把赋之特征、价值及写作要点概括无遗。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白氏论赋并不仅仅着眼于词采声律,更推崇的是“指趣”、“秘思”,并明确提出作赋“立意为先,能文为主”。虽不离刘勰“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文心雕龙·诠赋》)之论,思想内容却是放在首位的,这与白氏整个文学思想完全一致。最后一部分意在说明:能作赋也是人才,何况赋还可以润饰朝政、帮助帝王出谋划策呢!既然如此,善作赋的“我”怎能“弃之而不收”?是希望录取自己的委婉之言,表达得恰到好处。须知这是参加科考的目的,当然要点到,但又不能过于显露,否则就弄巧成拙了。白氏后来大量创作讽谕诗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也实践了他以诗文帮助帝王治理天下的初衷。 此赋音韵谐和,对偶工切,形式精美。然又诚如此赋所云:“华而不艳,美而有度”,严整而又极流畅自然。能在严格的规范限制中写成如此作品,足见作者驱遣语言文字之深厚功力。苏轼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游刃有余,运斤成风”(《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诚哉此文! |
随便看 |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