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吴城赋 吴均
释义

吴城赋〔1〕

吴均

古树荒烟,几千百年?云是吴王所筑,越王所迁〔2〕。东有铸剑残水,西有舞鹤故廛〔3〕。萦具区之广泽〔4〕,带姑苏之远山。仆本蓄怨,千悲亿恨。况复荆棘萧森,丛萝弥蔓〔5〕。亭梧百尺,皆历地而生枝;阶筠万丈,或至杪而无叶〔6〕。不见春荷夏槿〔7〕,唯闻秋蝉冬蝶。木魅晨走,山鬼夜惊〔8〕。不知九州四海,乃复有此吴城!

注释

〔1〕吴城:春秋吴国都城,即今苏州市。

〔2〕吴王:指阖闾。迁:变化。

〔3〕铸剑残水:吴国工匠铸剑处的遗址。舞鹤故廛(chán):阖闾令人舞鹤的市区。

〔4〕具区:又名震泽,即今江苏太湖。

〔5〕丛萝:丛生的萝藦(一种多年生蔓草)。

〔6〕亭梧:亭边的梧桐。阶筠(yún):阶下的竹子。

〔7〕槿(jǐn):木槿,一种落叶灌木。

〔8〕“木魅”句:鲍照《芜城赋》“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

鉴赏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寒微,性耿直,好学有俊才。梁武帝天监初,为吴兴郡主簿。天监六年(507)被建安王萧传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皇帝侍从官,闲职)。他私撰《齐春秋》,因忠于史实,触怒梁武帝,因而受到焚书免职的惩罚。《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时人多相仿效,称为“吴均体”。他的写景小品文《与施从事书》、《与宋元思书》、《与顾章书》,皆文笔清丽,韵味隽永,最足显示其清拔的特色。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语言明畅,风格清丽,特别善于刻画周围景物以渲染离愁别绪。其中部分诗篇,吐露了这位出身寒贱的诗人亟思奋发有为的心声,具有当时诗人少有的一种风云之气。他的赋作今存五篇,另有俳偕之作《檄江神责周穆王璧》、《食移》、《饼说》也是赋体。较出色的是抒情小赋《吴城赋》和《八公山赋》。《隋书·经籍志》录有《吴均集》二十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吴朝请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南朝刘宋以后,出现了较多的景物抒情赋。其中吴均的《吴城赋》虽寥寥短章,却是颇具特色的。作者既没有泛泛地叙述吴王阖闾、夫差的霸业、失败的经过和原因,也没有铺写吴城昔日的繁华,而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以显示它当前的荒凉景象,从中着重抒发了他的伤今情怀。

吴均是带着千悲亿恨创作《吴城赋》的。这千悲亿恨是他在社会生活的感受中形成的。他作这篇赋的主旨,也是揭露萧梁时期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现实的。然而他在赋中却压根儿不触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而只是描写“古树荒烟”、“荆棘”、“丛萝”、“亭梧”、“阶筠”等等自然景物,这使人联想到杜甫的《春望》诗。《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句,司马光分析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司马光《续诗话》,《历代诗话》本)吴均这篇赋与《春望》一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象之中而不直接明言,这正是用的南宋罗大经所说的“言在于此,而寄意于彼,玩味乃可识”(《诗兴》,《鹤林玉露》地集卷四)的比兴手法,就会使读者感受到含蓄不露、余味无穷之妙。

齐梁文坛盛行骈俪之风。《吴城赋》也是一篇骈赋,用了较多的对偶句。但也有一些直叙白描的散行句子。骈散相间,错落有致,既显得灵活自然,又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六朝的骈赋,往往堆砌典故,讲求词藻,吴均这篇赋却几乎不用典,而且文字简洁,没有浮艳气息。这和他的著名山水小品文《与宋元思书》一样,不落骈文俗套,而显示出清拔的风格特点。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1: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