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释义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鉴赏

组诗《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此其第一首。它是组诗的发端,总写幽居期间农耕之余浏览图书的乐趣。从诗里描写的环境和表现的思想情调看,应当作于诗人归隐前期生活条件比较优裕之时,不可能晚于遇火的义熙四年(408)。

宋释慧洪《冷斋夜话》引苏轼语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趣。”这是苏轼对陶诗章法的总体把握,用之此诗也未见不妥。“散缓”和“奇趣”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诗人依靠什么使二者协调起来呢?我以为,就是统摄全篇的意脉——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喜悦心情。

诗先从节令宜人,景致秀丽落笔:“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初夏,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既不像春天那样“乍暖还寒”,也不像盛夏那样炎气逼人。诗人抓住这一季节的突出特征——“草木长”三字用一个长镜头来一笔概写,然后推出一个特写镜头,定格于枝叶四布的树木环抱着的草庐,突出居处环境之美。“绕屋树扶疏”,显然是田家风光,这不经意的一笔,为后文“既耕亦已种”的农事活动设下了伏线。

“众鸟欣有托”承接“草木长”“树扶疏”,既是实景,又含兴意,逗出“吾亦爱吾庐”一句。诗人自己喜上心来,同感沦于幻觉,故感到鸟儿似乎也乐其有托;而“众鸟”的“欣”,翻转过来又诱发了诗人的情怀,使得“我亦具物之情”,物与我,意与境,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境地。

前四句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了“托身已得所”(《饮酒》其四)的满足,这是读书的必要条件,接着就写春耕春种已告结束,可以有暇读书。“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书,是陶渊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退居田园,有时难免要因繁忙的农务暂时中辍,现在农耕已毕,又可以无牵无碍地“还读我书”,这对“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的诗人来说,其欣喜岂待明言!

按说,继“时还读我书”之后,交代读什么书,全诗方能浑然一气。可是诗人却横空插入“穷巷隔深辙”六句,每两句为一场面,或叙事,或写景。乍看起来,使单一的主题变得复杂化,结构也“散缓”了许多。但是,只要阅读这几句时,不浮游于字面而深入体会,就会发现它的“奇趣”。它不是旁逸斜出的闲笔,而是句句都和读书相关;有了它,不但不会使主题变得芜杂,相反更为丰满。“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是说住处幽僻,道路狭窄,车辆不便行走,朋友很少往来,无人打扰,正好安心读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是说饮食足以自供,随时都可自酌,不为生计煎迫,正可无忧无虑地读书。“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是说春种刚毕,好风送雨,雨顺风调,不忧农事,大自然的深情赐予,正能助人读书。

至此,读书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下面遥接“时还”句正面叙述读书。“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点明读书的内容。末二句说读书的感受:浏览了《穆天子传》和《山海经》图,顷刻之间即可穷极宇宙,怎么能不高兴呢?以反问收束全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极写隐居读书悠然自得、陶然自乐的意趣,一个“乐”字贯通全篇,有时把这样的欢乐情趣熔铸在叙事之中,有时又借助写景把它呈现出来,有时则由诗人直接宣示。它好比一条丝线,把一个个零散的珍珠串联到一起。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5: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