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后游 杜甫 |
释义 | 后游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鉴赏 这是一首写景诗,但却不是王维、孟浩然那样静穆悠远的山水田园诗。因为它是杜甫逃难入蜀期间,北归无望,客愁如海,难得释怀而偶然释怀之作。 此前,杜甫为安史叛军所执陷于长安,他心情郁结,以泪眼观花、伤心听鸟,故其《春望》诗中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句。而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其时杜甫避难卜居成都不久,曾一度到成都附近的新津县游览修觉山的修觉寺,有《游修觉寺》诗;此后二度重游该寺,所以诗题为《后游》。《游修觉寺》云:“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全诗有一种禅意,而且似乎来游只是一种被动的“随喜”,故仅说及“吾得及春游”就又“漂转暮归愁”,心胸还没有放开。而第二次来游,心情就开朗得多了,对春山古刹中的大自然尽情欣赏,可以看得出作者在乱离中是特别珍惜这类使心情暂时放松的机会的,他的眼中和笔下那江山的有情和花柳的无私,实际上是他对江山和花柳倾注了感情、希望它们能暂时化解自己心中愁绪的缘故。 开篇首写重来的感触。寺还是那个寺,桥还是那座桥,然而曾经布满过我的屐迹,此次再来,便如会故人,产生了亲切感,并勾起了回忆和爱怜之心。“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我”本是游览的主体,在句中却省去而代之以“寺”和“桥”作为主语,并强化谓语“忆”和“怜”,强调了景物给予诗人的感动,给读者的印象也更强烈。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也同样如此:不言是我重来领略江山和花柳的美好,而言江山早就在那里敞开怀抱期待我的重游,花草树木也毫无偏私地施展魅力欢迎我的到来。江山和花柳被赋予了灵性,物我交融,画面顿然活色生香,诗人的盎然游兴也跃然纸上。不仅如此,诗人经历战乱后更加爱民恤物、民胞物与的胸怀也由此得到体现。 在骀荡的春光里,诗人登高远眺,又获得了新鲜的感受:“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这是倒装句式,因为淡淡的晴光似一层如烟的薄幕,柔和地摇漾在空中,因而使山野更加青翠润泽;因为日照的时间长了,所以把沙地也照得暖烘烘地变得松软。杜甫不是唐人山水诗的代表,但其写景的名篇仍表现了体察物理的细致入微和描绘形神的精准生动。例如同是写春天,他的一首《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燕子衔泥营巢和鸳鸯相拥酣睡体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萌动的物候特征,和本诗人格化了的江山有待、花柳无私就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迟日”则和“日色迟”完全一样,写的是暖洋洋、软绵绵的春日。的确,春日不像夏日那样光线强烈一泻而下;春日下的景物也不像夏日景物那样明暗强烈、轮廓分明。所以,用“烟光”和“润”来形容柔和的春日春景,是最为蕴藉、最具诗味的炼字。 尾联以反问句作结:能够消除我的愁思,除了这里还有什么地方呢?这一问非同小可,既点明了此次重游的愉快,有流连忘返之心;更强调了要消愁非此地莫属;也就暗寓如有机会还会再来的意思。再深一步体会,既然希望再来,则“客愁”(实际是忧国忧民之心)终未能消去,“全为减”云云,不过是故作旷达而已,杜诗的沉郁顿挫正在于此。此诗最大的特点是物我两契,情景交融,因春景而引起的愉悦一步步写来,层次绵密,使读者深受感染。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