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吊屈原赋 贾谊
释义

吊屈原赋

贾谊

恭承嘉惠兮〔1〕,俟罪长沙〔2〕。侧闻屈原兮〔3〕,自沉汨罗〔4〕。造托湘流兮〔5〕,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6〕,乃殒厥身〔7〕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8〕!鸾凤伏窜兮〔9〕,鸱枭翱翔〔10〕。阘茸尊显兮〔11〕,谗谀得志〔12〕。贤圣逆曳兮〔13〕,方正倒植〔14〕。世谓随夷为溷兮〔15〕,谓跖为廉〔16〕。莫邪为钝兮〔17〕,铅刀为铦〔18〕

吁嗟默默〔19〕,生之无故兮〔20〕。斡弃周鼎〔21〕,宝康瓠兮〔22〕。腾驾罢牛〔23〕,骖蹇驴兮〔24〕。骥垂两耳〔25〕,服盐车兮〔26〕。章甫荐履〔27〕,渐不可久兮〔28〕。嗟苦先生〔29〕,独离此咎兮〔30〕

讯曰〔31〕:“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32〕凤漂漂其高逝兮〔33〕,固自引而远去〔34〕。袭九渊之神龙兮〔35〕,沕深潜以自珍〔36〕。偭獭以隐处兮〔37〕,夫岂从虾与蛭螾〔38〕?所贵圣人之神德兮〔39〕,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40〕,岂云异夫犬羊〔41〕?般纷纷其离此尤兮〔42〕,亦夫子之故也〔43〕。历九州而相其君兮〔44〕,何必怀此都也〔45〕?凤凰翔于千仞兮〔46〕,览德辉而下之〔47〕。见细德之险征兮〔48〕,遥曾击而去之〔49〕。彼寻常之污渎兮〔50〕,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51〕?横江湖之鳣鲸兮〔52〕,固将制于蝼蚁〔53〕

注释

〔1〕恭承:恭敬地接受。嘉惠:指皇帝的恩命。贾谊贬谪为长沙王太傅,本是一种处分,但因是皇帝的命令,所以也只得说是“嘉惠”。

〔2〕俟罪:待罪。这是做官人对自己的居官任职的一种谦辞。

〔3〕侧闻:从旁听说。

〔4〕汨(mì)罗:水名,在今湖南省平江县和汨罗市境内,西流入洞庭湖。传说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的。

〔5〕造:到。托湘流;托请湘水(致吊屈原)。

〔6〕遭世:遇到的时世。罔极:无常、混乱。

〔7〕殒(yǔn):丧生。厥:其,他的,指屈原。

〔8〕不祥:不吉祥。

〔9〕鸾(luán)凤:鸾鸟、凤凰,古人都认为是祥瑞之鸟。伏窜:潜藏逃窜。

〔10〕鸱枭(chī 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是不祥的恶鸟。

〔11〕阘茸(tà róng):细小杂乱的样子,此指平庸无能的人。尊显:尊崇显荣。

〔12〕谗谀:诽谤别人的人和拍马逢迎的人。

〔13〕逆曳(yì):倒着拖拉,指横遭侮辱。

〔14〕方直:品德端方正直的人。倒植:倒立,亦指备受折磨。

〔15〕随:卞随,夏末殷初的贤人,传说商汤要把天下让给他,他拒不接受,投颍水而死。夷:伯夷,殷末孤竹君之子,因与弟弟叔齐争让君位而逃。后劝阻周武王伐纣。商亡后,不食周粟,兄弟饿死在首阳山。卞随、伯夷,古代都认为是贤者。溷:通“混”,污浊。

〔16〕跖:春秋时鲁国的奴隶起义领袖,后世诬称“盗跖”。(jué):战国时楚国的人民起义领袖,亦称庄,见《商君书》《吕氏春秋》。廉:廉洁。

〔17〕莫邪;古代名剑,传说为春秋时吴国干将、莫邪夫妻所造。邪,又作“耶”。

〔18〕铦(xiān):锋利。

〔19〕吁(xū)嗟:感叹词。默默:不得志的样子。

〔20〕生:先生的简称,指屈原。无故:无缘无故地遭受祸灾。一说无故,同“无辜”。

〔21〕斡(wò)弃:背弃、抛弃。周鼎:周代的传国之宝,传说是夏禹所铸。

〔22〕宝:以……为宝,用作动词,康瓠:一种低劣的空瓦壶。康:有空的意思。

〔23〕腾驾:飞奔的马车。这里用作动词,以……驾驶飞奔的马车。罢:通“疲”。

〔24〕骖(cān):驾在车辕两边的马,也叫边马。此处用作动词,以……为骖。蹇(jiǎn)驴:瘸腿驴。

〔25〕骥:好马。

〔26〕服:驾。骥服盐车,见《战国策·楚第四》。

〔27〕章甫荐履:以礼帽做鞋垫。章甫:古代士人所戴的一种礼帽。荐:垫。履:鞋。

〔28〕渐:进。此句是说章甫垫进鞋内,不久就要损坏了。

〔29〕苦:苦难、愁苦。

〔30〕离:通“罹”,遭受。咎:灾难、罪过。

〔31〕讯:《汉书》作“谇”。讯曰,一般解为《离骚》最后的“乱曰”,是概括全文结语。细审本赋语意,此“讯”应是问的意思,说见黄瑞云《释‘讯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历代抒情小赋选》附文)。

〔32〕已矣:罢了,算了。莫我知:没有人理解我。壹郁:同“悒郁”,失意忧愁。谁语:有话向谁说?这一句是假借屈原的口,套用《离骚》最后一句话而发出的疑问,以便引出下文,以作答的方式继续抒写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感受。《离骚》的“乱曰”是:“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宇!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33〕漂漂:同“飘飘”,鸟儿轻快飞翔的样子。高逝:高飞而去。

〔34〕固:本来应该。

〔35〕袭:因袭,这里有效仿、学习的意思。九渊:九重之渊,深渊。

〔36〕沕(mì);深藏的状态。自珍:自己珍重自己。

〔37〕偭:背离。(xiāo):一种吃鱼的水蛇。獭(tǎ):一种吃鱼的水兽。隐处:隐藏。

〔38〕蛭(zhì):水虫,即蚂蟥。螾(yǐn)同“蚓”,蚯蚓。

〔39〕神德:高贵非凡的品德。

〔40〕使:假使。骐骥:骏马。系:用绳索拴住。羁:用络头套住。

〔41〕异:区别。

〔42〕般:通“斑”。般纷纷:社会黑暗混乱的样子。尤:罪过。

〔43〕故:通“辜”,过错。此两句是说:在混乱黑暗的社会里遭受到灾难,也是屈原自己的过错所致的。

〔44〕历:经过、走遍。九州:天下,指当时各个诸侯国。相:观察。一说,辅佐。

〔45〕怀:怀恋。此都:指郢都。此两句套用《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及“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句意。

〔46〕仞:一仞八尺,或说七尺。千仞,极言其高。

〔47〕德辉:道德的光辉,此指有高尚品德的君主。

〔48〕细德:指品德卑薄的君主。险征:险恶的征兆。

〔49〕曾:高。击:飞。曾击,《史记》作“增翮”。遥曾击而去之:远远地高飞而离开他。

〔50〕寻:八尺。常:十六尺。污渎:污水沟。

〔51〕吞舟:吞没舟船,形容鱼大。

〔52〕横:渡越。鳣(zhān):一种长二三丈的大鳇鱼。

〔53〕制:受挟制。

鉴赏

贾谊的《吊屈原赋》是辞赋名篇,《史记》、《汉书》、萧统《文选》及朱熹《楚辞集注》皆有收录,个别文字稍有不同。

贾谊(前201—前169),洛阳人,西汉初年杰出的政论家和文学家。少有文才,18岁时能诵述《诗》《书》,写出精彩的文章。后来,河南郡守吴公荐之于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为太中大夫,甚得汉文帝重用,为西汉初年王朝中最年青、最有作为的咨询官员,对改革当时的政治、巩固汉王朝的封建政权提出过很多建议。在他23岁的时候,汉文帝要把他晋升到“公卿之位”,元老和新贵嫉妒其才能,利用种种借口,制造种种罪名,对他进行攻击和诽谤,致使汉文帝相信了谗言,不再让他参与朝政,把他贬出朝廷,做了长沙王的太傅。文帝七年(前173年),虽然把他召回过长安,但不久又任命他做了梁怀王的太傅。正当意气风发、大展才能时候的贾谊,连续遭到了政治上的打击,其内心的苦闷、忧伤和愤慨是可想而知的。后来,梁怀王去见皇帝,不慎坠马而死。他作为太傅,自感失职而内疚,终日忧伤啼哭,以至默默地离开了人世。死时才33岁。贾谊著述很多,可惜大都散佚。今传《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是后人辑集的。

贾谊的政论散文,诸如《过秦论》《陈政事疏》,流畅犀利,切中时弊,大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得到历代的传诵和好评,使他成为西汉初年不可多得的优秀散文家。同时,他又是一位著名的辞赋家,在屈宋骚体赋的基础上,发展、创造,为汉代新体赋的形成,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赋作七篇,可惜有的已经佚失,有的已经残阙,有的尚有可疑,只有《吊屈原赋》和《鸟赋》才真正是他的作品,而且完整地流传了下来。

梁昭明太子萧统把《吊屈原赋》收入他编集的《文选》时,更名为《吊屈原文》,并根据《史记》《汉书》的有关记载在“文”前加了个“小序”。“序”说:“谊为长沙太傅。既已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喻。”这就把此赋写作的时间、缘由和主旨大体都说清楚了。

贾谊被贬长沙,大概是在汉文帝初年。在贬谪赴任的途中,听到有关屈原的逸闻和传说,使他愤懑、愁苦的心情好像有了寄托,于是情思如泉,奋笔写出了这篇名赋,用以表示对屈原的缅怀、敬仰和哀悼。

从赋文所抒写的思想内容来看,全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八句是第一部分,说明作赋的心情和因由。赋文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地点明写赋的时间,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无论是他的用词还是语气,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内心里是充满着无限忧愤、无限感慨的。恰在这个时候,他又听到屈原自沉汨罗的传闻,于是自身的不幸遭遇自然就和屈原的不幸遭遇吻合在一起了。他身在楚地,面对湘水,触景生情,吊古思今,便写赋作文,“造托湘流”来“敬吊先生”。吊屈原,三言两语岂能尽意?所以,他接着先用一句话“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作为总说明、总哀悼,以后再展开胸臆,尽情抒发。这样,前后仅仅只有八句,就简洁、鲜明地展示了题意,并为下文进一步哀悼做下了铺垫。表面上看来,作者好像是要代屈原诉冤言情,实际他是在“自喻”自己。不要认为“俟罪长沙”一句仅仅是为了交代写赋的起因,由自己的“俟罪长沙”引出屈原的“自沉汨罗”,其中的弦外之音,几乎是要溢于言表的。

从“呜呼哀哉”到“讯曰”以前,是第二部分,也是他“吊”的主要内容。在这一部分里,他紧就“遭世罔极”加以生发,淋漓尽致地哀悼了屈原为什么“自沉汨罗”的种种不幸遭遇。他先用“呜呼哀哉,逢时不祥”一句表示痛伤和哀悼,既承接上文,又领起下文,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其实,“遭世罔极”和“逢时不祥”是一个意思,作者所以一意异词,不过是加以强调而已。那么,怎样的“罔极”、怎样的“不祥”呢?接着,他就写出了屈原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里的种种黑暗和混乱。但是,他不是直接说明,而是设喻作比,用种种具体生动的表现来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来批判社会现实的罪恶,从而哀悼屈原“无故”“遭咎”的不幸。在这样乌七八糟的社会里,弃周鼎、宝康瓠,驾罢牛、骖蹇驴,骥服盐车、章甫荐履,等等,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在这样罪恶、黑暗的现实里,贤圣逆曳,方正倒置,屈原这个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刚正不阿、至死不屈的人,“无故”而“离咎”,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作者博闻多识,广喻善比,说起来滔滔不绝,字里行间所进发出来的愦懑感情,也是不可遏抑的。最后,他用“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一句作结,更加强了上述思想感情的表达,并与“呜呼哀哉,逢时不祥”一句照应了起来。

“讯曰”以后,是第三部分,是作者对屈原的进一步哀悼。他不仅高度同情和痛伤屈原的不幸遭遇,而且还进一步惋惜屈原未能远走高飞、摆脱那个污浊的社会。开头,作者用“讯曰”,转换语意和语气,假借回答提问而另辟蹊径、引出下文。他似乎不同意屈原在“国无人、莫我知”的情况下“自沉汨罗”、以身殉国的做法,主张“高逝”“远去”,“远浊世而自藏”,“历九州而相其君”,以免“制于蝼蚁”。在这一部分里,他同样采取设喻作比的方法,来表达他的感情,说明他的认识。凤为禽中之王,龙为兽中之圣,它们所以高贵,就在于它们善于远离浊世、善于自己珍重自己、自己保护自己。它们既要摆脱凶恶的、獭,又不同卑微的蚂虾、蚯蚓为伍,因此,具有“神德”的“圣人”所以可贵,就在于他们能够“远浊世而自藏”。以上是从正面说起,已经表达出了他要表达的意思。但作者仍嫌意犹未尽,接着又从反面质问:“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牛羊?”假如高贵的骐骥也能被绳索、络套束缚住的话,那它和平庸的牛羊还有什么区别呢?因此,他不无埋怨、指责地说:“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认为屈原所以遭到不幸,自己也有过错、有责任,本来可以周游天下,择君而仕,何必恋恋不舍地不愿离开故都呢?凤凰就是这样,它高飞千仞,翱翔天下,见到有高尚德操的人才下来;发现险恶的征兆,就远远地迅猛飞去。因为,“寻常之污渎”,是不能容纳“吞舟之巨鱼”的。那么,渡越出江湖的鳣鲸,就当然要“制于蝼蚁”了。这里,他反反复复,一再表达对屈原“自沉汨罗”的哀伤和惋惜。

贾谊和屈原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各有不同的社会环境,但他们有相近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又有了相似的不幸遭遇,因而对政治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也是有共同认识的。他敬仰屈原的为人,从本篇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他也很熟悉屈原的创作。眼看着自己目前的遭遇,他“悲君自悲”,“追伤而自喻”,所以就情真意切地痛切哀悼,喋喋不休地反复惋惜痛伤。但是,他们都愤世嫉俗,都强烈抗议,而所持的态度却不相同。屈原爱国爱民爱真理是那样执著、热烈,贾谊在遭受到不幸后,却没表现出爱国爱民爱真理的执著、热烈,相反却蒙上了旷达的情绪,似乎他远离朝廷、谪贬长沙,“远浊世而自藏”,多少还存有一些自安、自慰的心情。因此,他对屈原的惋惜,实际是对屈原“自沉汨罗”的行为还缺乏理解。在朝秦暮楚、晋材秦用、游说之风盛行的战国时代,屈原是可以“远浊世”而“历九州”的,凭他的政治才能也许是可以觅得官禄和显荣的。但如果真的那样,屈原也就不是两千多年来人们所纪念的屈原了。

在写作上说,贾谊可以说是屈原的继承者。这篇赋作,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和屈原的《离骚》特别是《九章》中的某些篇章多么相似!他学习了屈赋的比兴手法,用“善鸟香草,以配忠贞;以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王逸《离骚经序》),设喻作比,以写意抒情。从行文上看,他全用“骚体”,句式极像屈赋的样式。它的“兮”字,多是放在两句行文的上句句末,但有时也在下句之尾,再加利用感叹词语和“讯曰”等等表达语气的承接转换,就使全赋的感情分外显得深沉、激越和悲愤感人,使人大有一唱三叹之感。赋文的语言,简明精炼,时而深沉凝重,时而激越急促。第二部分连用短促的排比句,第三部分则夹用了许多反诘句和感叹句,顿挫参差,颇有铺张雄辩的风采。他广泛地设喻作比,在整个行文中纷至沓来,简直使人目不暇接,而结束时却又戛然而止,令人回味不已。这些艺术表现上的种种特点,也充分反映了他激动万分,惟恐言之不尽而又心烦意乱的心情。

总之,这是一篇抒情上品,凭吊佳作,值得鉴赏和研究。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