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北合套【中吕·石榴花】广陵端午 石庞 |
释义 | 南北合套【中吕·石榴花】 广陵端午 【石榴花北】听东西喧嚷乱如麻,男女喜喳喳。折这是扬州道上越繁华,恰便是端阳新夏。俺行一路,芳草平沙,见几处楼船箫鼓中流发,热腾腾喷的浪花。喜的是,中间有个红妆插,软闪闪穿一件细宫纱。 【泣颜回南】麦浪滚黄沙,站个村婆入画。他知时节,把鲜花满头堆压。闲庭小院,燕雏儿飞出微微大。叫灵均把故事新修,扯精淡一番闲话。 【前腔换头】闲暇,梅子衬酸牙,有酒频频堪把。青蚕豆子,蒸来淡将盐撒。鲥鱼一尾,趁新鲜煮熟和椒辣。有些些米粽尖尖小如脚,和糖来呷。 【普天乐北】竹西楼,虹桥坝,酣饮醉语,知是谁家?那一路新荷浸水香,这一路硃酒沿隄刷。说几句镜铸冰心当年话,不觉的醉波波捉住了蝦蟆。浴罢了暖温温兰香细芽,安排了皱微微灵符艾虎,斗罢了香扑扑野草闲花。 【千秋岁南】乱爬爬,只见渔婆子,新样的戴着萍花。流水桥边,流水桥边,有几个弄潮儿轻似鸭。池塘外蛙声聒,绿杨外青帘掛,还有个曲径人跑马。爱的是花街柳巷,浪酒闲茶。 【前腔】路途差,步向南岗上,那埋葬的尽是烟花。隋帝隄边,隋帝隄边,一个个美宫人都消化。寻思起堪哭煞,没情绪随缘罢。猛可的突的啼痕洒,借冰盘角黍,特地供他。 【上小楼北】又行到蔷薇花架,有几处红楼凉榻,有画屋朱扉,绣阁纱屏,都是些门户人家。见几个俊俏女郎,穿的水色红衫,凌波白袜,一丢丢猩红脚颠颠儿扒。 【幺篇】惹的咱色胆怕,耀的人饿眼花。还有个怀抱婴孩,臂挂红丝,艾枝斜插。系一对纸剪葫芦,点一朵印色朱砂,染一对鲜红指甲,一样样难描难画。 【越恁好南】谁荣谁辱,谁荣谁辱,则便是乞丐家,也酣歌撒泼,争赌酒猜拳打;还有个小花婆伴他,小花婆伴他,喜咨咨大脚儿走的叉丫;还有个小花童接他,小花童接他,笑吟吟眼腔儿醉的昏花。牛皮袋,竹提篮,斜把菖莆插。尽有个鸡头果粽,残饭鹅鸭。 【前腔】客途寥落,客途寥落,俺独自在天涯。折喜是有王郎爱我,排列着肉和鲊。饮香醪杏花,饮香醪杏花,有紫啾啾鸭蛋儿圆似木瓜。吃香泉露芽,吃香泉露芽,有冷冰冰水粉儿凉似西瓜。蓦然的醉了时,昏在葫芦下。爱清风阵阵,窗缝斜刮。 【十二月北】扑冬冬龙舟竞渡,白洋洋远水飞霞;吃剌剌顽童笑煞,宽宽绰绰侍女簪花;颤巍巍莺儿风打,黑髭髭密树藏鸦。 【红绣花鞋南】只见这街一个娇娃,娇娃;那街一个娇娃,娇娃;都戴着紫榴花。生活的要咱家,眼睛儿应接不暇,不暇。 【前腔】半年光景虚华,虚华。也教寻药穿花,穿花。咱客底忒心差,亏了个老僧家。待咱归还自烹茶,烹茶。 【尾文】五丝续命休休罢,续得情痴还闷煞,倒不如醉死扬州尽不差。 鉴赏 任讷先生在《散曲概论》中指出:“词仅宜抒情写景,而不宜记事,曲则记叙、抒写皆可。”《广陵端午》套,以端午节为时间背景,以“俺行一路”为线索,以“扬州道上越繁华”为中心,描写了作者端午节在扬州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广陵的繁华及其对广陵的留恋之情。 〔石榴花北〕总领全套。由“听”字领起,也就是说自己在屋中,听得外边很乱,一片片欢喜的闹喳喳声。他明白今天是端午节,繁华的扬州到处很热闹,于是走出屋来,边走边看。“芳草平沙,见几处楼船箫鼓中流发”先言自然景色:初夏的扬州芳草萋萋,沙滩平整,这几句写尽扬州水乡景色;次言节日氛围,楼船指船高首宽、外观似楼的大型船只,几处楼船,足见扬州的富庶。船上是箫鼓之声,即是游玩的船只,乐声不断,甚是高雅、热闹喜庆,船喷出的浪花也似乎热腾腾的。最后写人,最令人兴奋的是船上有一位穿着软闪闪宫纱的女子。写其穿着,既是说明节令的变化,也是写人物的美艳。此曲将读者一下带进了扬州端午节日的氛围中。 〔泣颜回〕〔普天乐〕〔千秋岁〕分别写农家、官宦人家、渔家的端午之乐。看其写来,各有特点:农家端午时,麦浪滚滚,雏燕出巢,村婆子站在麦地边,就像在画里一样,还重重叠叠戴了满头的野花。庭院中一家人说端午的来历——屈原故事。他们吃梅子,喝雄黄酒,蒸蚕豆,煮鲥鱼,包糖粽子;官宦人家一番酣饮后,沿堤闲话,在醉意中抓住了一只蛤蟆。这样人家的端午活动有洗兰香澡、戴灵符艾虎、斗草等;竹楼西的渔家端午里,渔婆子头上戴着水上的花,年轻的弄潮儿已到水中嬉耍,池塘外是一片蛙声,绿色的杨树林外,远处有人在曲径上跑马。他们虽同处扬州,同样在端午节,却因职业不同各有各的过法。最后一句是过渡,旨在引起下文——花街柳巷端午。 〔前腔〕作者误到埋葬烟花妓女的南岗,不禁伤感落泪,并找来水盘角黍祭奠一番。未见生人先祭死人,足见其多情。〔上小楼〕行到蔷薇花架下,写到花街柳巷的情形:“红楼凉榻”“画屋朱扉”“绣阁纱屏”三词写出奢靡的花花世界的富丽堂皇。接着写几位妓女勾起男人色欲的装扮。〔幺篇〕特意写了一位抱娃娃的村妇打扮:她臂上挂着红丝,头上斜插着艾草,系着纸剪的葫芦,额上点着朱砂,还染有一对红指甲——这是女子在端午节的盛妆。以至作者感叹:这个美呀,很难用笔描画。 〔越恁好〕写乞丐的端午之乐。他们也喝酒猜拳,唱歌自乐。他们也有妻子相伴、儿子迎接。他们讨饭的牛皮袋、竹篮子上也插着菖蒲,里面有鸡头大小的粽子、别人剩下的鸡鹅。乞丐们无荣无辱,好不快乐。 以上曲子均主要写所见所闻,〔前腔〕则主要写自己。作者所见所闻的广陵端午节,繁华热闹,人人自乐,于是,他想到自己客居的孤单寥落。但是,作者并没有过多感伤,而是笔锋一转,写友人对自己的招待,酩酊大醉后,睡在葫芦架下,享受初夏的清风。 〔十二月北〕与〔红绣花鞋南〕两曲又是总写广陵端午,将赛龙舟、远水飞霞、顽童嬉笑、侍女簪花、风中雏莺和密树藏鸦并列呈现,其中有人事,有自然景色。人在自然景色之中,自然景色又反衬人事,人景交融,形成一幅美妙的水乡端午节图画。扬州的特色是美女多,使人的眼睛应接不暇,突出了扬州多青楼的特色。 〔前腔〕〔尾文〕两支曲子主要是作者自我抒情。在节日里,作者想到到扬州已半年,只是虚度年华。在客边没心情去寻药穿花,只是与老和尚一起烹茶,因此感叹说:端午节呵,人们用五色彩线来续命。若续一个情痴来,还不将人闷煞,倒不如醉死扬州,这一点也不差。这里既有客愁,更多的是对扬州的留恋之情。 这套曲子内容丰富,涉及人事众多。写人包括了村婆、渔婆、弄潮儿、妓女和没有点明的仕宦人家、名士等,写扬州饮食如鸭蛋、蚕豆、鲥鱼、粽子、水粉等十分丰富,写端午习俗如戴灵符艾虎、戴各种花、洗兰香澡、挂五色丝、插菖蒲、赛龙舟等。各色人等,端午节各有各的过法。共同表现了扬州的繁华。在艺术结构上,以自己的游踪线索记述所见所闻,最后抒发情感。其中以地名为经线,以人物为纬线,每一地写一种人的端午过法,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口语,通俗易懂,言尽意尽,为雅俗共赏之杰作。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