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南吕·太师解绣带】乙酉秋尽舟行 沈昌 |
释义 | 南【南吕·太师解绣带】 乙酉秋尽舟行 【太师解绣带】〔太师引〕问兴亡一任渔歌唱,溯中流那些是当年武昌?叹水阔魂招何处,惨烽寒泪洒斜阳!〔解三酲〕不知将军带血几人摧剑铓,更苦甲士沉尸泣晓霜,清江上。〔绣带儿〕都只是风高夜行,剩一带碧空遥汀遮障。 【学士醉江风】〔三学士〕水渺天高云树莽,萧萧落日沙黄。想当日春风祖帐连河阙,夜雨军旄闹晚江。〔醉太平〕残鸦战场,恁雄图一瞬遗忘。苍茫!〔一江风〕丹枫满树霜,白萍涨野塘,好一会闲风浪。 【花落五更寒】〔柰子花〕对西风魂断秋江,最伤人古渡烟荒。潮回岸欹,直恁沉桡折桨。懒回头看他鹭依鸥傍。〔五更转〕又见黄尘起,白日微,危波荡。〔琐窗寒〕野航帆影楚天苍,朔风秋老寒光。 【泼帽入金瓯】〔刘泼帽〕揽衣猛起归心壮,倚孤篷自哂行藏。奈城池百战增凄怆!〔金莲子〕只索吟泽畔,蒹葭露凉。〔东瓯令〕燐燐鬼火暗枫江,千古几沧桑。 鉴赏 这里的乙酉即1645年,为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第二年。因沈昌生平不详,他此年秋乘舟逆流而上,是专程到武昌还是途经武昌已不得而知。武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数次改朝换代的战争中,如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元明之际的鄱阳湖之战等水战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曲作家乘船到此古战场,看到茫茫江水,感慨万端,用集曲写下了这篇登临凭吊之作。 集曲是明中后期以来南曲中较为普遍运用的曲调变化方法。它一般从若干旧有的曲牌中摘取音色相近的若干乐句,重新组织成一支新的曲牌。它的名称常常由旧曲牌名称连缀而成。因此,集曲可以看作是一种新曲牌。就此套来说,若不研究其音乐特点,完全可以看作是〔太师解绣带〕〔学士醉江风〕〔花落五更寒〕和〔泼帽入金瓯〕四种新曲牌组成的套曲。 一般的登临凭吊之作都是由景及情,〔太师解绣带〕却相反,凭空发问,由作家的思考写起:面对眼前江阔水深的情景,想起了千古兴亡事都任渔歌传唱,眼前的中流江水可是当年的古战场武昌?战争中牺牲的将士的英魂招于何处呢?想起那惨烈的战火烽烟,伤心的寒泪只能在夕阳中洒落,在作家心底升腾起的是仁慈的悲悯情怀。接着,作者思接千载,想到了摧敌锋铓建立战功的将军,更想到在战场上尸体沉入江底的无名甲士及其在寒冷的晓霜中哭泣的孤魂。作者把将军与甲士对写,表现出了对战争中死亡者的痛惜。末两句古今对写,上句写古代战争,下句写眼前景,在“风高夜行”的壮举与“碧空遥汀遮障”的凄凉情景两相对比中,体现出作者淡淡的历史空幻意识。 〔学士醉江风〕则是从眼前景写起,由今及古,又以眼前景结。“水渺”“萧萧”两句是眼前景,写水、天、云、树、落日、黄沙等表现大自然浩瀚苍茫,给读者勾画出一幅悲壮的水天云树落日图。“想”领起的两句是对古战场的想象:春风中军帐遍野,战船相连,军旗飘飘,雨夜的江面也被装点得热闹非凡。作者眼前浮现出雄壮的古代水军营地图。接下来又是眼前景:昔日的古战场只有几只乌鸦哀鸣,将士的雄图大略一瞬间就被遗忘了;面对苍茫的秋水,作者看到的是江岸上的霜叶、白萍、秋风、秋潮,满目凄凉。 〔花落五更寒〕纯是抒情写景。“西风”“秋江”“古渡荒烟”引发曲作家“魂断”“伤人”之类的内心感伤。潮水击打江岸,逆水行舟很是艰难,似乎要沉桡折桨似的,因此作者无心看成双成对的鸥鹭。此时,远处黄尘飞起,夕阳泛白,江波激荡,无际的楚天下,几点野航帆影在暮秋西风中泛着白光,情景相融,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悲凉的心境。 〔泼帽入金瓯〕收束全曲。首句突转高音,作者内心情感的翻腾外化为“揽衣猛起”这一动作,打破了静态的沉思和景物描写,也结束了感伤的情绪。对古战场的凭吊和思考兴起他强烈的归心。站在孤篷前,他对自己的行藏给予了否定。战争的创伤使城池残破,倍增凄怆。他认为这个年代最好是隐居家乡,在水边吟诵《蒹葭》。此时,天色入暮,岸上的江枫变暗,鬼火一闪一闪的。啊,“千古几沧桑”,全曲在深沉的叹息声中结束。 此套写1645年秋末作者乘舟逆流而上,亲临古战场武昌,秋风中面对江景,思接千载,感叹甲士,思考历史及人生,决定自己行藏。全曲写秋日江景如在目前,思考深沉,感情富于变化而且真挚生动、情景交融。该曲采用集曲的形式,表现了作家的音律功底。在文本艺术上,结构完整,辞藻华美,典雅精工,语调浏亮,是散曲中比较精美的凭吊之作。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