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江月 苏轼 |
释义 | 西江月 春夜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少休。及觉,已晓。乱山葱茏,不谓尘世也。书此词桥柱。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鉴赏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正月被谪黄州,先是寓居在定惠院和江边的临皋亭。元丰五年二月,他在东坡旧营地上盖了雪堂,三月又经别人介绍,买田于黄州附近的蕲水,遂有终老之计。这段时间,他经常往来于蕲水路上。一次,夜晚在酒家吃醉了酒,趁着月色走到一座溪桥上,卸马枕着胳膊在那儿略微休息了一下。当他醒来时已是拂晓,只见周围丛山乱石一片葱茏。在朦胧中以为已非人境,便在桥柱上题了这首词。 一般说来,词的上下两片或有转折,或用过渡。而这首词则是顺情直下,一气贯穿,浑然一体。开首二句先写月光下所见:一溪满涨的春水,翻动着细浪,流向月光笼罩下的原野。夜空中薄薄的云层时隐时现。月色中的原野与晴空已是如此广阔,在惺忪醉眼中的“弥弥浅浪”“隐隐层霄”又是如此迷人。接下去的两句,是作者又在这一清旷缥缈的画面上为我们勾画出一个走倦而“障泥未解”的玉骢马,和酩酊欲睡的“我”。“障泥”即马鞯,因垫在鞍下垂至马腹以挡尘土,故有是称。这两句言我既已醉欲眠芳草郊野,而马也在待人卸掉身上的鞍鞯。以马等待卸鞍解辔之状衬人酒醉欲眠之情,生动有致。过片又紧承上意,继写人马。“可惜”二句言所以要醉眠于此,并非在于酒。而是深深爱惜这映在溪水中美玉般的月色,恐怕被马下水踏碎了。从酒醉宕开一笔,人马沉湎于芳野月色的情景跃然纸上。“解鞍欹枕”一句道出人马憩息之地乃绿杨垂映中的溪桥上。以上言人马欲眠,实写夜景,且皆为视觉所见,益感清静。结尾一句写晓景。只言“杜宇一声”突出听觉的作用,以清爽破静穆。此时晓风残月下的绿杨翠岚,桥下的淙淙流水与声声催归的杜宇交织。再结合词前短序中的“及觉,已晓。乱山葱茏,不谓尘世也”数句,这不是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清新湮润的水墨画吗? 春夜料峭,醉不得归,人马露宿于郊野,本是极凄清辛苦之事。然而在东坡笔下写来却如此清新迷人,恍如仙境。这表达出他在政治迫害下“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的人生态度和幕天席地、友月交风的阔大胸襟。司马迁称赞屈子曰“其志清,故其称物芳”。东坡心胸旷达,故发音爽朗。至若词中以“芳草”代郊野,称溪月为“琼瑶”,马则“玉骢骄”,桥云“绿杨桥”,无不使此词色彩明洁、清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便称赞东坡词具有陶渊明诗的“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竞”的气象。此词殆为这类作品。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