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山 诗经 | |||||||||||||||||||||||||||||||||||||||||||||||||||||||||||||||||
释义 | 雅·小雅 北山
注释 〔1〕陟(zhì):登。 〔2〕偕偕:强壮的样子。 〔3〕靡盬(gǔ):没完。 〔4〕溥:普。 〔5〕率:循、沿。滨:水边。 〔6〕贤:艰苦。 〔7〕彭彭:不得休息貌。 〔8〕傍傍:不得已貌。 〔9〕鲜:重视。将:强壮。 〔10〕燕燕:安栖貌。 〔11〕行(háng):道路。 〔12〕栖迟:游息。偃仰:安居。 〔13〕鞅掌:公事忙碌。 〔14〕湛(dān)乐:过度享乐。 鉴赏 这是篇苦于劳役之作,在这个意义上它与《召南·小星》《邶风·北门》属于姊妹篇。但着重表示对等级森严、劳逸不均的不满乃至怨愤,是这诗的独特之处。从《诗序》始,或指为刺幽王之作,未为傥论。因为劳逸不均之事恒有,并非乱世末代仅见的现象。由殷商迄于周代,等级制已发展完备,且具有宗法性质,即常以与王室血缘之亲疏,以确定等级尊卑。在这一等级制中,“士”属于统治阶级的最基层,他们常怀不满也是很自然的。此诗结撰精心,在《雅》诗中也算得技巧高明的作品。 诗的兴起很自然,“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兴语显然有民歌的影响。这使人想起宋人王禹偁的“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畬田词》)那味儿。登山采杞,正可兴力役岂偏之义。果然以下便是“偕偕士子,朝夕从事”,部分点到主题,且点到为止。以下就用了“王事靡盬”这一熟句,结穴到“忧我父母”。不“忧我”而“忧我父母”,《孟子》谓为劳于王事不得养父母,则立言在孝的观念,算是看到了诗句的表层。更进一层,这话则有类唐人“无那金闺万里愁”之写法,撇开一身之忧苦,牵入亲人,意味倍加丰厚。 二章进而要点到全部的主题:“不均”。却又欲进先退,欲夺故予,先承认国家服役的合于天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四句后来成为封建时代的名言(《左传·昭公七年》有“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意同语近),就在于它用铿锵的语言讲出了“君权神授”天下一家的大道理。诗人并没有超越时代限制,他不敢将矛头指向更上级,因而只能不满于高他一等的“大夫”了。“天王圣明,臣罪当诛”(韩愈语),反贪官不反皇帝,真是由来已久啊。尽管打了折扣,诗人终于还是揭露了“不均”不公的社会现实。章末说“我从事独贤”,这“独贤”二字,前人或以为“奇峭”(孙鑛评),或以为“不必深解”。其实这是很高明的反讽之语,即钟惺所谓“嘉我未老三句,似为独贤二字下一注脚,笔端之妙如此”(《评点诗经》)。 三章抒情主人公登场亮相:他驾着驷马,经营四方,疲于奔命,不敢渎职。这里专门转述了似乎是出于顶头上司“大夫”的话,“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真是生动形象极了。用今人的语言说,便是那上司拍着肩膀把“我”的腿脚身体夸上一番,再叫“我”好好儿干。卖命的差使,廉价的奖赏!讽刺见于无形之中,作者写实手段真正到了家。 如果就此打住,也不失为一首好诗,但还不能称奇作。此篇之奇妙,尤在于前三章克制地叙写之后;赓即有后三章的一连十二个“或”字领起的排比句,作尽情地宣泄。先前的克制便成为一种蓄势,使最后的喷发更加有力。排比之中,又有对比(六组),以劳逸、苦乐、善恶、是非,两两相形。“或安居在家,或尽瘁于国,或高卧于床,或奔走于道,则劳乐大大悬殊矣,此不均之实也。或身不闻征伐之声,或面带忧苦之状;或退食从容而俯仰作态,或经理烦剧而仓卒失容,极言不均之致也,不止劳逸不均而已。或湛乐饮酒,则是既已逸矣,且深知逸之无妨,故愈耽于逸也;或惨惨畏咎,则是劳无功矣,且恐因劳而得过,反不如不劳也。或出入风议,则已不任劳,而转持劳者之短长;或靡事不为,则是勤劳王事之外,又畏风议之口而周旋弥缝之也,此则不均之大害,而不敢详言之矣。”(傅恒等《诗经折中》)此一节反复对比铺排,然因“情至,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沈德潜《说诗晬语》)。 此诗前三章写法各不相同,后三章则同一句式一气贯注妙语连珠,最后更不加收结,戛然而止,而“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意,溢于言表。章法、句法无一不佳,足见作者为深于诗者。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