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蝶恋花 李弥逊 |
释义 | 蝶恋花 福州横山阁 百叠青山江一缕,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楼阁峥嵘天尺五,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老子人间无着处,一尊来作横山主。 鉴赏 李弥逊是南宋初年的一个颇有志节的官吏,为人耿介。据《宋史》本传记载,他早年“以封事剀切,贬知庐山县”。“宣和末,知冀州。金人犯河朔,诸郡皆警备,弥逊捐金帛,致勇士,修城堞,决河护堑,邀击其游骑,斩首甚众。兀北还,戒师毋犯其城”。在国祚危殆之时,他曾提出“练兵以壮国势,量用以备军食,收民心以固根本,择守帅以责实效”的战略主张。南宋初,又因坚持抗金,为秦桧所忌恨,遭到排斥,抑郁不得志。晚年乃归隐连江,不复有仕宦意。此作写于隐居时。 这首词是词人登览横山阁(在今福州市区西南隅乌石山上)时有感而作。登临送目,远山近水,尽收眼底,荡人胸怀,怡人情性,难怪词人的诗兴勃发,挥毫命笔。本词首句就有吞吐万物之力:“百叠青山江一缕”,极为概括地将福州一带的特有景物采入词中。簇聚的山峦,层层叠叠,势如万马攒集。由西北流入福州境内的闽江之水,蜿蜒伸展,东注入海,由高处望,犹如一线横陈。这是远距离景物的摄取。随着目光的转移,又转入对近景的描绘。“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以极简省的笔墨,勾画出地处城南、临闽江而立的南台山(一名钓台山)十里长街、房舍栉比、人烟辏集的繁闹景象。上面几句,词人以粗笔浓墨,铺染出一幅辽阔雄浑的画面。下面则转入细笔勾勒:“榕叶满川”二句,近似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使纷纷坠落的枫叶、翩翩起飞的白鹭这些细小景物突现,同时给这静态的画面增添了动的色彩。“疏帘半卷黄昏雨”,显然是化用王勃《滕王阁序》“朱帘暮卷西山雨”,点出了南方多雨的气候特征,画面又由动景转入静景,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词人壮怀吐壮语,连他笔下的山川景物也呈现出奔纵豪放的气势。 登高才能望远,下片里词人很自然地将笔触转到写横山阁高峻之势。“楼阁峥嵘天尺五”,这句以夸张的手法,将横山阁拔地而起、雄杰特出的奇观展现出来,给人以“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岑参《登总持阁》)之感。“天尺五”,即去天只有一尺五寸,谓离天很近,这是从汉代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而来。本来不是很高的横山阁,在词人的笔下却是那么高大奇伟,这与词人的磊落壮怀不无关系。“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那带有菱荷香气的清风轻轻吹来,凉爽宜人,使人感觉不到夏日酷热的威胁,故言“消袢暑”。“袢(fán)暑”,即闷热之意。词人流连忘返,似愿终老于是乡。“老子人间无着处,一尊来作横山主”,其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情态跃然纸上,看去似有玩世不恭之意,实则不然。在他放荡的言词中,分明郁积着一股不可遏止的不平之气。天地之大,何故独独无作者一人安身立命之所?联系其备受投降派打击的境遇来看,这里面的确融进了他徒怀壮志、无从施展的积愤。 这首词描绘了横山阁一带的壮观景色,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同时,也流露出他屡受排斥、被迫退隐、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和愤慨。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登横山阁之所见所感。“见”与“感”巧相连接,密合无痕。由“见”触发思机,引起所感;“感”则发之于“见”,以抒情作结,深化了词的内容。粗粗看去,本词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为不经意的吟咏山水的即兴之作。其实,它是借托对山川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身世的感慨和对南宋统治集团排斥异己、推行投降政策的不满。激愤之情,以快语出之,愈见深沉痛切,正所谓“愈质愈厚”。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