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菩萨蛮 辛弃疾
释义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鉴赏

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兼理军政),驻所在赣州。郁孤台是赣州西北隅田螺岭上的名胜古迹,赣江从台下流经万安县的造口,朝东北方向过南昌入鄱阳湖。据《宋史·孟后传》、《康熙万安县志》卷三和《乾隆赣县志》卷三十四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沿赣江南奔,先乘船逃到造口,再由陆路流亡到赣江。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这一带遭到了侵略者的蹂躏,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况悲惨。四十多年后辛弃疾来到这里,抚今追昔,填了这首词。上片愤怒地控诉金兵的侵略罪行,从赣江清澈的流水联想到人民遭受苦难的血泪(“行人”是指流离失所的人民群众),对沦陷敌手的北方领土和抗战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下片即景抒情,指出青山虽然遮断了人们仰望中原故都的视线(“长安”是借指北宋的都城汴京),却挡不住赣江奔腾向前的流水。作者把大江东去比作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来说明抗战的意志不可阻挡。最后以鹧鸪鸟“其志怀南”的形象比喻自己,深刻地表示了作者从沦陷区投奔南宋,为国献身的崇高志向。

这是一首忧国爱民的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本词的艺术特征主要是表现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作者以赣江的流水起兴,联想到四十多年前的民族苦难,特别是以鹧鸪自比,借以抒情明志,更是匠心独运。关于鹧鸪的喻义,过去的注本往往解释为:鹧鸪的叫声“行不得也哥哥”比喻抗金大业难以实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笔者曾对此作出新解(见《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认为鹧鸪鸟的叫声古人所拟的谐音计有五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感情的变化而产生的,宋以前最通行的谐音是“但南不北”。据汉杨孚《异物志》记载:“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其鸣呼飞,但南不北。”所以李白、郑谷等诗人的作品中常把它比作“离北南来”的“迁客游子”,辛弃疾是青年时代从济南沦陷区“决意南归”的爱国志士,所以本词中的鹧鸪,正是作者的自比,是正面形象。因此,本词最后两句的解释应是:天色已晚,词人在江边正为国事担忧的时候,忽然从春山中传来鹧鸪“但南不北”的叫声,使词人立刻想起了这种鸟儿“其志怀南”的可爱形象。作者感到即使自己的恢复大计尚未实现,但也一定要像鹧鸪一样留在南方,决不能北去向金人屈膝。于是他更坚定了当初南归报国的志向!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6: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