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彼襛矣 诗经 | ||||||||||||||||||||||||||
释义 | 风·召南 何彼襛矣
注释 〔1〕 〔2〕唐棣:即棠梨。 〔3〕曷:何。肃雍:雍容华贵,令人起敬。 〔4〕王姬:周王姬姓,故其女称王姬。 〔5〕齐侯之子:《春秋·庄公元年》:“王姬归于齐。”又《庄公十一年》:“王姬归于齐。”前者下嫁齐襄公,后者下嫁齐桓公。 〔6〕伊:为。缗(mín):钓鱼绳,用丝绒搓成。 鉴赏 这是一首描述皇家婚嫁排场的诗。 《春秋·庄公元年》有“王姬归(出嫁)于齐”的记载,在此之前,还有“夏,单伯送王姬”,“秋,筑王姬之馆于郊外”等一系列记载。《庄公十一年》又有“冬,王姬归于齐”的记载。《左传》于此事补充说:“冬,齐侯来逆迎共姬。”前者说王姬下嫁的是齐襄公,后者说王姬下嫁的是齐桓公,本事并不相同,但从这些记载,可以想见古代中央王朝和地方诸侯之间婚姻嫁娶的频繁,及其受到世人关注的程度。这种婚姻,作为联系双方的纽带,作为政治交易的手段,往往并无真正的爱情可言。但是,这种“和亲”政策的实现,又常常会带来短暂的安宁与和平,因此受到一般老百姓的欣赏和欢迎。嫁娶双方总是想通过隆重的仪式和盛大的排场以张扬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炫耀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而扩大其内外影响。而一般老百姓对皇家的婚礼也往往惊羡不已,叹为观止。这首诗就是描述平王孙女出嫁盛况和老百姓的惊叹心情。钩稽这首诗的本事,考证出王姬为谁、齐侯所指,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于这类世态和心态的描述的意义何在?审美价值何在? 整首诗用“三百篇”中最常见的咏叹调:四字成句,四句成章,三章成篇。在短短的十二句中,用颠倒字句,略易词语的方法,形成三个具有不同意象的自然场景,以曲尽其回还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之致。“何彼”“曷不”,一问一答,再问再答,以赞叹新人之浓妆艳抹,华丽生辉,以惊呼皇室嫁娶庆典之隆重豪华,庄重肃穆。四句作如此安顿,读起来就觉得有滋有味,仿佛沿途围观这一盛典的熙熙攘攘的人群的自言自语,相互询问,拊掌雀跃,啧啧称羡之情,都鲜活真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二章,仍以惊叹问答的语气出之,而将“唐棣之华”换为“华如桃李”,以进一步加强人们对新人浓妆艳抹,服色鲜妍的印象。“唐棣”如之,“桃李”似之,则此新人之国色天香、花容月貌,自不难想象,至于其穿金戴玉,锦衣绣裳,更不用细说,因为是金枝玉叶王子龙孙嘛!“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则承上“王姬之车”而来,重点在揭示出迎送双方的高贵身份,使“ 宋谢枋得《诗传注疏》评此诗云:“颂人之德,多美其车马衣服,多美其宗族兄弟,此风人之法度。观《硕人》《韩奕》,可触类而长。”此话甚有见地。人类社会由无差别、无阶级的蛮荒时代向有差别、有阶级的文明时代过渡,乃是一种社会进步。代表着这一社会进步的是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积累和不断丰富。因而,最初占有这些财富,享受这些文明的诸侯君主王孙贵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群体的反对和憎恶。相反,人们常常把他们当作权威的象征、道德的化身和至善至美的典型来加以崇拜和讴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往往要从那些显赫人物的活动中认识人的价值和体验人生的意义,从而追求理想的人生。因此,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就产生了《何彼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