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人斯 诗经 | |||||||||||||||||||||||||||||||||||||||||||||||||||||||||||||||||||||||||||||||||||||||||||||||||||||||
释义 | 雅·小雅 何人斯
注释 〔1〕孔艰:十分深险。 〔2〕梁:鱼梁。用石头堵成的堤坝,中间留有一段空隙,使鱼得以往来。 〔3〕暴:暴公,周王卿士(依旧说,陈译)。一说,暴:凶暴,指代诗中所指斥的那个人。 〔4〕可:犹“哿”,好。 〔5〕陈:堂下至院门的甬道。 〔6〕飘风:暴起之风,疾风。 〔7〕遑脂尔车:承上句言,更不暇停车止息之意。清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脂音支,即支字之假借。支与榰通。《尔雅》:榰,柱也。《楚辞》王逸注:轫,榰车木也。《玉篇》:轫,碍车轮木。” 〔8〕壹者:是人。壹:语词。 〔9〕盱:望。《字林》:“盱,张目视也。” 〔10〕否:《易》卦名,坤下乾上,表示天地不交,上下隔阂、闭塞不通之象。 〔11〕祗:通“疧”,病。 〔12〕伯:兄弟的次第。氏:指其人。埙(xūn):古乐器。一般为陶制,也有石制、骨制的。大如鹅蛋,锐上平底,形似秤锤,孔数多少不一。 〔13〕篪(chí):古乐器,用竹管制成。六孔,或七孔,或八孔,即横笛。 〔14〕蜮: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含沙射人的动物,一名射工。 〔15〕得:得知。《艺文类聚·灾异部》引《诗》作“则不可测”。 〔16〕 〔17〕视:“示”之借字。罔极:无准则,不公正。 〔18〕极:穷究。反侧:反复无常。 鉴赏 《毛诗序》:“《何人斯》,苏公刺暴公也。暴公为卿士而谮苏公焉,故苏公作是诗以绝之。”后来不少学者又繁征远引,多方证成其说,乃至苏、暴二公其人其地,以及彼此构隙始末,都一一言之凿凿,使人不能不信其当时“或有所传”了。其实,《毛诗序》所据,亦仅诗中“伊谁云从,维暴之云”而已。所以有人认为“暴”不一定就是指的暴公,诗里没有“苏”字,也没有说何王之朝,上引二句,“或不斥指其名,以‘暴’呼之耳”(姚际恒《诗经通论》)。这种意见也不无道理。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讲得通,因为无关宏旨,不必过于深考,《何人斯》毕竟是诗而非史。 从全诗看,假如说“暴”是暴公,诗人即苏公,那么,暴公也并非诗里所直接刻画的人。诗里直接刻画的人乃是暴公的依附者,但因其人之所以能够为恶应该归咎于暴公,故曰“刺暴公也”。总之,诗人和其讽刺的对象,原是甚为亲密的朋友,后来那位朋友由于和他发生利害冲突(或慕暴公权势),依附了暴公,对他掉头不顾,甚至进行倾陷,行为凶狠,诗人因而遭遇不幸。唯其曾经是“及尔如贯”的朋友,所以诗人对他知之甚悉,而又怨恨特深,其诗也格外感人。 诗里“彼何人斯”的“彼”,“尔之安行”的“尔”,“我闻其声,不见其身”的“其”,都是指的同一个人,即诗人直接刻画的那位“朋友”。前四章里只说“彼何人斯”,后面五、六章里则称“尔”,由“何人,亦若不知其姓名也”(《诗集传》),而径直呼“尔”,像戟指面斥一样,可以清楚地看出诗人感情的变化,其内心的痛苦与愤怒终于不可遏抑,喷薄而出,火花溅射。那位“朋友”的形象也终于完全裸露了出来。方玉润说:“小人斯天罔人,毫无畏忌,亦不知耻。是以交友则始合终离,行事则有影无形,居心则忽南忽北,行踪诡秘,令人莫测。所谓‘为鬼为蜮’,心极奸险,不徒以谮愬为工者也。”(《诗经原始》)诗里所刻画的“小人”,其思想行为在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乃至其后久久的历史长河中,都具有典型意义。 诗里“二人从行”,以及取譬的“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自然便是诗人说的那位“朋友”和自己先前相交厚的事了。正由于二人间的复杂关系,诗人的感情才反映出多次的回荡、起落,每一思索,每一回忆,每一希望与失望,甚至一个幻觉,都会引起自己更深的痛苦,也都会激起自己对那位“朋友”更大的愤恨。这回流跌宕的而又逐渐上升的痛苦与愤恨,构成了全诗感情的主旋律。它符合其生活的真实,而且具有相当的艺术魅力,使读者不自觉地完全同情了诗人。 诗分八章,第一章不指实其人,但揭出“其心孔艰”,已带有暗示性。那个人城府很深,心地奸险,四个字是概括了其思想品质的。它为全篇所讽刺的各种现象提了个纲,也作了合乎逻辑的解释。那人过门不入,和第二章的“不入唁我”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诗人遭遇不幸,看出那人的张扬及其对于旧日朋友的态度。这不能不引起诗人的反思,他对我前后判若两人,这隔阂,这不幸,究竟是“谁为此祸”?这诘问是始终没有得到回答的。诗人的意思固然是罪不在己,然而,想申辩却无从申辩! 第三、四两章进一步刻画那人。他,性情无常,行如飘风,变幻莫测;陷害了人,却使人不晓得为什么被陷害,被怎样陷害的,更找不到对手,的确是一个十分厉害的防不胜防的对手!另一方面,诗人又未尝不想:他或许仍有一丝友情的眷顾?所以,“胡逝我梁”“胡逝我陈”,与其说是空间距离上的由远而近,不如说是诗人心里活动中的由真而幻,他没有来,也根本不会来。 第五、六章,诗人更非常细腻、非常充分地表现了此时此际的内心状态。那位“朋友”的过门不入,有如一石激水,“尔之安行”“尔之亟行”“尔还而入”“还而不入”,重沓反复的种种设想,就像千层雪浪,跌落卷起。旧说诗人委曲以相望,未能指出诗人除了愤恨之外,其所以“仍望其来者再”(方玉润《诗经原始》),实质上还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忧惧,那个看不清的影子,时时在窥伺着自己,自己随时有再次受到伤害甚至被吞噬的危险。这是一种在互相倾轧的旋涡里挣扎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倒并非出于什么顾念“君子交友大道”。 第七章仍是上述诗人心里活动的继续。伯氏仲氏是兄与弟,埙与篪是相和鸣的吹奏乐器,诗人用这两两融谐的关系来比喻他们的夙昔交往,那不是“及尔如贯”么?然如是,忍不住质问:“真的是你不对我深知?”这中间仍然闪着一线希冀之光,诗人实在想摆脱自己处于劣势的这场纠葛,哪怕是带点屈辱的和解。然而,没有这个机会,一切是无可挽回的了。于是内心深处的愤恨再度炽烈地燃烧起来,压倒了怀旧和悚惧的心情,压倒了一切,也顾不了谦谦君子的风仪,终于摆出三牲祭品,“来凭神诅咒你该死的”! 最后一章詈其“朋友”“为鬼为蜮”,枉披人皮,并表明作这篇诗的用意。“好歌”二字,也可以理解为反语,就像今人有时愤怒至极,明明用的是最难堪的语言斥责对方,口头却反说我只有这句“好话”! 《何人斯》所刻画的那个人,始终“不见其身”,而身受其祸的诗人却被搅得惶惑、悚惧、怨恨、愤怒,百感交集。在诗篇里,朵朵大大小小、或暗或明的感情的火花,都表现出诗人的艺术才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注彼写此、目送手挥之际,成功地刻画出了一个始终不曾“亮相”的形象,而其人的特点则是“其心孔艰”。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