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怀沙 屈原 |
释义 | 怀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1〕。眴兮杳杳,孔静幽默。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2〕。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3〕。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4〕。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巧倕不斫兮,孰察其拨正〔5〕?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6〕。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7〕。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8〕。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9〕。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10〕。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11〕。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12〕?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13〕。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14〕。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15〕。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脩路幽蔽,道远忽兮〔16〕。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17〕?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18〕。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19〕。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20〕。 注释 〔1〕滔滔:《史记》作“陶陶”,阳气盛。莽莽:茂盛。汩(yù):迅疾。徂:往。 〔2〕眴(shùn):同“瞬”。杳杳:深冥。孔:很。幽默:清静无声。纡:屈。轸:痛。慜(mǐn):痛。鞠:穷困。 〔3〕抚:循。效:核。刓(wán):削。替:废。 〔4〕迪:道。鄙:耻。章画:指木工雕空刻镂的图案。章:明。志:记。墨:指画在木板上的墨迹花纹。前图:雕刻前画在木板上的图样,即黑迹花纹。 〔5〕内厚:内心淳厚。质正:品质端正。盛:盛赞。倕(chuí):尧时巧工。拨正:枉曲还是正直。枉:曲。 〔6〕玄文:玄妙之文。章:明。离娄:黄帝时明目人,能明察秋毫。 〔7〕笯(nú):竹笼。鹜(wù):鸭子。 〔8〕糅:杂。概:平斗斛的木。臧:同“藏”,怀抱。 〔9〕陷:陷没。滞:留滞。济:成。 〔10〕非:非毁。 〔11〕文质:指瑜瑾的美好质地。疏内:通达于内部,指玉“ 〔12〕袭:重叠。重华:舜。遌(è):遇。从容:举动。 〔13〕不并:不生于同一时代。 〔14〕惩:抑制。违:怨恨。强:坚强。迁:改变。像:效法。 〔15〕昧昧:昏暗。大故:死亡。 〔16〕忽:远。 〔17〕无匹:无双。伯乐:秦穆公臣,善相马。程:量。 〔18〕错:安置。定心:不移之心。广志:远大之志。 〔19〕曾:重累。爰哀:悲哀不已。谓:说。 〔20〕让:推却。爱:爱惜。类:法,楷式。 鉴赏 《怀沙》是屈原肯定地做出了死的决定以后的作品,对于我们认识屈原生命历程中最后期间的心态、情状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篇诗中,他表达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表示决不改变初衷。(2)伤痛不为世人理解。(3)感叹明主贤臣不能并世相遇。(4)决心以死为后世立法。全诗思想悲痛深沉,感情低回往复,没有愤激之辞,没有懊恼与慌乱。艺术上的思考也绵密精细,臻于完美。 正文的开头写他“汩徂南土”,结尾写他“进路北次”,《乱》的开头也说“脩路幽蔽,道远忽兮”。伴随着这三处行程,同时写出地理环境和节候时辰。正文开头以“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自然气象的欣欣向荣,反衬他生命的垂亡;《乱》辞开头,以“浩浩沅湘,分流汩兮”,川流的欢腾活跃,反衬他生命的将息。而正文开头又以“眴兮杳杳,孔静幽默”,末尾以“日昧昧其将暮”衬托他心境的孤独寂寞,命之将终。这三者散处三处,互相映照,关合全诗。它给读者一个深刻的印象:这位做出了死亡决定的年迈诗人,这时正低头沉吟,在楚国江南大地上南来北往,把自己沉重的足迹,慢慢地,一个一个地,印在沅湘山水之间。他在回味人生,思索着,检核自己一生的行为与思想。 屈原是最长于以比象手法抒怀明理的。本篇的比象,如山有起伏,水有曲折,辗转绵延,反复连络,使深沉的哀伤悲痛,从低回往复的吟哦中,不露形迹地流露出来。他先以木工的“刓方以为圜”,比喻要自己放弃方正,变为圆滑入俗之人,但他的“常度”尚未废弃,不可改变原本选择的道路。接着以木工的章画为喻。“章画”,是指木工在木板上雕空刻镂,形成透空的图案花纹。要镂出章画必须按照首先在木板上用墨迹打好的图样去雕刻。因此前图未改,刻镂章画就必须志墨。这就是表示要将原本的主张坚持到底。以上两个比喻都是说明决不改变初衷的。然后进入第二层意思,说明贤才不受任用,才能就无法表现出来。意思进了一层,但比喻却绵延相连,仍以木工为喻。“巧倕不斫兮”,谁知道他技艺的高超呢。为了推进这一层新的意思,又提出一个新的比喻:“玄文处幽兮,矇瞍谓之不章。”这似乎与前面的比喻没有联系了,但“玄文”者,神妙之文,正是根据章画而来,比喻的辗转,似断若续。而下文的“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又是“矇瞍谓之不章”所生发。接着又由不章不明及于白黑互变,上下颠倒,鸡凤易位,玉石同糅。在比喻的同类相蝉联中,而意思却在不知不觉中又推进了一层,转入指斥社会的贤佞不分与易位。又由上面的“同糅玉石兮”,进一步提出“怀瑾握瑜”相连的比喻,说明自己的德才不为人所认识。这与“巧倕”的比喻相联系,在内容上形成一个回还往复的曲折。由于前面提出了“怀瑾握瑜”,因此又提出“文质疏内”,以玉之德比己之德。“文质”,是指玉之文质。《说文》:“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何谓怀沙?前人认为或是怀抱沙石,或是感怀长沙。这二说都与屈原作品标目的规律不合。屈原作品的标目都与作品中的某些词句或内容有密切联系。《九歌》《天问》不必说,其余如《离骚》“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惜诵》“惜诵以致愍兮”,《涉江》“旦余济乎江湘”,《哀郢》“哀故都之日远”……没有一篇例外。《怀沙》中虽然讲到死,但没有讲到死的具体方式;虽然讲到了沅湘,但没有讲到长沙。《怀沙》的内容是回味一生的哀伤悲痛,我们认为,“怀沙”就是心中哀愁的意思。《说文》:“沙,水散石也。”《札记·内则》:“鸟皫色而沙鸣”郑注:“犹嘶也。”《周礼·内饔》郑注作“澌也”。按“嘶”“澌”“厮”通,而《说文》无“嘶”字。《说文》:“厮,声散也。”《方言》:“东齐声散曰厮。”又中医称霍乱、中暑等急病为痧。段玉裁《说文》注说:“石散碎谓之沙,引申之,凡生涩皆为沙。”那么引申到思想感情上,必然就是心碎或心伤之意。扬雄曾作《反离骚》《广骚》,又依傍《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惜诵》至《怀沙》中间还有《涉江》《哀郢》《抽思》,共五篇。《反离骚》《广骚》是针对或依傍《离骚》这个篇名的。“畔”也是反的意思。《畔牢愁》是针对五篇中的哪个篇名呢?前四个篇名意义都很明显,不可能是针对它们的,因此必然是针对《怀沙》。扬雄是著名的文字学家,上引《方言》就是他的作品。他的这个标目也证明了“沙”是愁伤的意思。本篇第三句云:“伤怀永哀兮”,就是本篇标名为《怀沙》的原因。《怀沙》的标目,与屈赋其他所有作品标目的规律,完全是一致的。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