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良耜 诗经 | ||||||||||||||||||||||||||||||||||||||||||||||
释义 | 颂·周颂 良耜
注释 〔1〕畟(cè)畟:耜深耕入土貌。一说锋利。 〔2〕女:同“汝”,对耕者言。 〔3〕筥(jǔ):圆竹筐。 〔4〕饟(xiǎng):用酒食待人。 〔5〕纠:绳结缠绕之状。 〔6〕镈(bó):除草农具。赵(diào):刺也,言扒地除草。 〔7〕薅(hāo):除草。荼:指陆生草。蓼:水草。 〔8〕挃(zhì)挃:收割庄稼的声音。 〔9〕此:密。栉:梳篦总名。 〔10〕犉(rún):身长七尺之牛。一说,黄牛黑嘴者。 〔11〕捄(qiú):通作“觩”,兽角曲而长貌。 〔12〕似:通“嗣”,继续。 〔13〕古之人:指先祖。 鉴赏 这是周王在秋收之后,为答谢社稷神佑举行祭祀的乐歌。与《载芟》可称“姊妹篇”。 内容分三层:前十二句,写耕种耘作,春播夏锄,为第一层。“畟畟良耜”,起句给人以音乐的美感,也使人联想到犁头入土的状貌,很有春耕繁忙气氛。“播厥百谷”,更上应首句,将耕种农事,顺次展开。“或来瞻女”以下四句,则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农妇野田送饭图:春耕时节,于平原旷野之上,农妇们手提饭篮,头戴斗笠,来到田间地头,看到农夫们还在紧张地劳作,篮内饭食飘散出喷喷的香气,活现出劳动妇女的情态,增强了诗中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接下说草朽苗旺,既歌咏出劳动的成果,又预示了未来的丰收,为后边叙写丰收,打下了基础。 第二层,由“获之挃挃”,到“妇子宁止”七句,主要铺叙丰收景象。与《载芟》不同的是,《载芟》是“春藉田而祈社稷也”,对丰收之景,只是希望,是憧憬,因而写得较抽象,只说“万亿及秭”,虚张其多而已。而《良耜》则是秋收后的报祭,不但经历了一年的辛劳,也见着了丰收的硕果,所以,写丰收具体可感:一方面极力摹写粮垛之高,排列之密,“如墉”“如栉”;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刻画出“百室盈止”的收粮入仓的情景,渲染了丰收,也叙写了收获的过程:收割、累垛、入仓。“妇子宁止”一句,显示出经过一年的辛苦,劳动到此暂告消歇,暗含对劳动者含辛茹苦的同情。全诗到此,是顿错,是总结,是叙事,又寄寓感情。 最后四句诗,是第三层意思,主要写祭祀。虽然仅十六个字,却把祭祀的过程简要完备地叙述得清清楚楚:杀上一条大公牛,摆上祭坛,并按自古流传的礼节,做完一道道仪式。概括性极强。 本诗作为秋冬报赛祭祀的乐歌,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劳动的歌颂和丰收的欢欣。虽然歌唱时一年农事已毕,但在欢快的气氛中,重温劳动的过程,回忆田园的乐趣,再现丰收的欢欣,充分传达出当时劳动者勤劳、乐观、友善的美好品格。 在艺术上,本诗最突出的特点是白描手法的运用和叙事的层次清晰。从全诗看,除末尾有几句祭祀的祈祷语外,其余部分都是用白描手法直叙劳动生活,而且极有层次。春耕、夏耘、秋获、冬祭,层层铺写,繁而有序,有条不紊。不但开首四句,先耕后播,极合事理;而且农妇送饭田间,也是先看到人,再写提筐挽筥,进而写筐筥里的饭食,看到头戴的草编斗笠,由远及近,既合视觉规律,又合事理特点。总之,全诗注重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和事理的本来逻辑,叙写事物,给人以清晰、鲜明之感,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