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临江仙 陈与义 |
释义 | 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东。 鉴赏 这首词为咏端午节而作。据《宋史·陈与义传》:“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简斋先生年谱》:“建炎三年己酉(1129),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六月,贵仲正降,先生复从华容还岳阳。”可见建炎三年,陈与义的活动地点是在湖南、湖北这一带。这首《临江仙》,是在端午节日凭吊屈原,伤时怀旧,抒发自己爱国情思之作。“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在端午节日,他感怀诗人屈原的高洁品格,因此吟咏楚辞来度过节日,但是当时陈与义避乱湖湘,远离亲人和故乡,因而有“天涯节序匆匆”之感。“节序”是节令,“匆匆”言时间流逝,他在间关流离之际,踽踽东南,产生无穷的感触。在另一首抒写端午节的《忆秦娥》词中,陈与义也写过:“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独无樽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靖康之变以后,国破家散,在端午节兴起无限怀古之思,这是很自然的。同样,这一首词也是高咏楚辞以酬节日。“榴花不似舞裙红”一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五月的榴花,鲜艳灿烂,但在作客他乡的词人眼里,想到的却“不似舞裙红”,回忆过去春风得意的生活,那曾经名重一时的情景。宣和四年(1122),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倾朝野,诸贵要人争相往来,酒宴高会,观舞听歌的频繁可想而知。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榴花触动了对旧日的怀念,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长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慷慨悲壮的楚歌,诗人屈原的爱国激情,使陈与义在伤时怀旧之中,心情激荡,在“高咏”中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 词的下阕,所发的感慨更加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含了对国家离乱、个人不幸遭遇的多少怆恨。人老了,一切欢娱都无分了。正如在他的诗歌中,“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疏”(《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都是这种感时伤老愁思的表现。“戎葵凝笑墙东”一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仍然是向着东边的太阳“凝笑”,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作者以艳丽夺目的五月之花反衬自己颓唐落寞的情怀。“戎葵”为无情之物,而“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生命,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他虽然年老流落江湖,但爱国抱负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他自己的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三句,深化了此时此刻的心绪,满腔豪情,倾注于对诗人屈原的怀念中,“酒杯深浅去年同”,言酒杯深浅与去年一样,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虽然依旧,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东”句,则深深表达他对屈原的凭吊。诗人把酒浇到水中,表示对屈原的祭奠。这水中的酒,今夜就会流到屈原的死地汨罗江。借湘江上的祭酒的虔诚动作,深化了“高咏楚词酬午日”的思想感情,对诗人屈原的怀念。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其强烈的爱国感情也表现出来了。 胡薇元《岁寒居词话》指出:“陈与义简斋《无住词》才十八首,而首首可传。……其词吐言天拔,无蔬笋气。”这首《临江仙》,不同于另一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艺术意境的优美;而酣畅超旷,其沉郁的豪情壮志,另是一种风格。宋人黄昇称《无住词》语意超绝,可摩坡公之垒。以此评论陈与义这首词是十分恰当的。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