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栀子华赋 陆游 |
释义 | 红栀子华赋 余读五岳之书〔1〕,始知蜀之青城〔2〕。岁癸巳之仲冬〔3〕,天畀予以此行〔4〕。极山中之奇观,乃税驾乎云扃〔5〕挹瀑泉之甘寒〔6〕,味芝术之芳馨〔7〕。濯肺肝之尘土〔8〕,凛毛骨其凄清〔9〕。乃步空翠之间,而听风松之声。睹一童子,衿佩青青〔10〕。手持异华〔11〕,六出其英〔12〕。以为薝葡则色丹〔13〕,盖莫得而强名。方就视而爱叹,已绝驰而莫及。忽矫首而清啸〔14〕,犹举袂而长揖〔15〕,援修蔓而上腾〔16〕,擘峭壁而遽入〔17〕。敬变灭于转盼,久惝怳而伫立〔18〕。有老道士,笑而语予:“人皆可以得道,求诸已而有余。顾舍是而外慕,宜见欺于猿狙〔19〕。”嗟予好学而昧道,有书而无师。虽粗远于声利,实未免夫喜奇。请书先生之言,用为终身之规。 注释 〔1〕五岳:此处泛指有关山川地理的书籍。 〔2〕青城:道教名山,在四川。 〔3〕癸巳:宋乾道九年(1173),此年陆游并无青城之游,癸巳乃甲午(淳熙元年,公元1174)之误。 〔4〕畀:给予。 〔5〕税驾:停车。扃(jiōng):门。 〔6〕挹:酌取。 〔7〕味:品味,品尝。 〔8〕濯(zhuó):洗掉,去除。 〔9〕凛:使毛骨寒冷。 〔10〕衿:衣领。 〔11〕华:花。 〔12〕英:花片。 〔13〕薝(zhān)葡:郁金花的梵语译音。 〔14〕矫首:抬头。 〔15〕袂(mèi):衣袖。 〔16〕援:攀。 〔17〕擘(bò):剖开。遽(jù):急迅。 〔18〕惝怳(chǎng huǎng):模糊不清的样子。 〔19〕猿狙:皆为兽名。 鉴赏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初试取为第一,绍兴二十八年(1158)为福州宁德主簿,46岁入蜀,66岁退隐山阴。政治上,陆游主张抗金北伐,收复中原,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艺术上,除擅长诗歌外,对于词、赋、铭、散文等均有很深的造诣。其主要著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青城山为道教名山,淳熙元年(1174)冬,陆游由成都取道青城赴任,顺便游览了青城山。所谓“天畀予以此行”,指的就是这件事。前四句为一层,简单交待了游青城山的时间、缘由。可看作全文的序。接下来分三层记述了游山的情况。第一层,至“乃步空翠之间,而听松风之声”。作者先用“极山中之奇观”一句,对山中景色作了概括,尔后便集中笔墨描写自己的行动和主观感受。文中“味”“凛”“甘寒”“凄清”等极富感觉意味的词语,既真实细腻地表现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又与初冬时节山间的客观景色相一致,创造了一个岑寂、空灵的诗的境界。山中的宁静与单纯,正反衬出人世的嘈杂与纷纭,这里虽无一字言尘,却多少透露出作者对人世的厌倦之意。第二层,至“久惝怳而伫立”,写作者在山中漫步时遇见一童子的情景。作者用浪漫的笔调,编造了一个冬天的童话,那谜一般的童子,谜一般的奇花,都是稍纵即逝,令人难以捉摸。第三层,写一位道长将作者从痴迷中唤回,授以修道的要诀。“人皆可以得道,求诸己则有余。”道长所言,貌似简单,实行起来却非易事,而对陆游则尤为不易。他毕竟是个热血奇男儿,早已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给予了饱受异族侵凌的人民,时时眷恋着、渴望着戎马生涯。他虽能“粗远于声利”,但终摆脱不了“喜奇”,这是由他的经历、地位、思想和抱负所早已决定了的。这也正是陆游思想中的矛盾,他借老道之口,委婉地表露出这种心理,但他取舍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较之陆游的那些浸透着血泪、饱含着深情的诗篇来,这篇小赋则显得格外的轻灵和飘逸,具有很浓的浪漫色彩。这不仅表现在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新、神奇、优美的仙家境界,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人物的刻画上。写道童,着眼于一个“动”字,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如“持”“绝驰”“矫首”“清啸”“举袂”“长揖”“援”“上腾”“擘”“遽入”等,行为连贯,极尽童子的神灵。写老道士,则突出一个“静”字,仅写一笑之语,反显出老道的高深莫测。童子的灵秀与敏捷,老道的凝重与多智,一老一少,一动一静,动静相生,仅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两个具有仙风异骨的仙人形象来。全篇行文流动而富于变化,故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韵致。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