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简兮 诗经
释义

简兮

《诗经·邶风》

简兮简兮〔1〕,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2〕,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籥〔3〕,右手秉翟〔4〕。赫如渥赭,公言锡爵。山有榛〔5〕,隰有苓〔6〕。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注释

〔1〕简:鼓声。《商颂·那》:“奏鼓简简。”(高亨说)

〔2〕俣俣(yǔ):高大壮美貌。

〔3〕籥(yuè):乐器,形如排箫。

〔4〕翟(dí):野鸡翎。

〔5〕榛:榛树,树矮果小。

〔6〕苓(líng):甘草。

鉴赏

《邶风·简兮》,《毛诗序》曰:“刺不用贤也;卫之贤者仕于伶官,皆可以承事主者也。”朱熹《诗集传》则以为贤者自作,云:“贤者不得志于衰世之下国,而思圣际之显王,故其言如此。”然而,诗中看不出讽刺的意思,也没有贤者自作的痕迹,故今人多不从其说。

不过今人的说法也殊可疑。如高亨《诗经今注》说:“卫君的公庭大开舞会,一个贵族妇女爱上领队的舞师,作这首诗来赞美他。”近阅袁梅《诗经译注》,也说“这是一个女子赞美私爱的舞师的情歌”。他们都把古代乐舞视同今天的交际舞会,而在舞会上谈起恋爱。说法虽新颖,其奈并非古制何!

就本诗看,前二章是描写乐舞,后一章是诗人发抒感情,如此而已。但为了弄清诗义,必须先明白古制古俗,才能据其时代背景,了解作品的意向。西周王侯凡大典礼、大祭祀,必有乐舞。乐舞有文舞和武舞之分。文舞,舞者手执羽籥(即诗中之翟籥),乐则《韶》《濩》;武舞,舞者手执干戚,乐则《大武》;二者合称万舞,即大舞也。舞队八人一行,称曰佾。天子八佾,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舞者是什么人呢?《周礼·大司乐》:“掌成均(大学)之法,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皆黄帝乐)、《大咸》(尧乐)、《大韶》(舜乐)、《大夏》(禹乐)、《大濩》(汤乐)、《大武》(武王乐)。”国子,都是贵族子弟,即王、侯、大夫、元士之子弟,这里的国子,相当于今天的大学生。又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这里的国子,指十三至十九岁入小学的学生。由此可见舞者都是由小学至大学培养而成的学士,能舞才能做官推行周礼。毛氏以舞者为伶人,高、袁把乐舞视如今天的舞会,显然是于周制了。

以上说的是西周制度。到春秋时代,礼乐崩坏,王朝不再举行乐舞,诸侯之间对于乐舞也渐渐弄不明白,所以孔子在齐闻《韶》,觉得稀奇,“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而季氏八佾舞于庭,不合古制,他就大发雷霆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但是乐舞之制,鲁国还完整保存。吴季札来鲁观乐,鲁为之舞《大武》,舞《韶》《濩》,舞《大夏》,他大加赞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这首《简兮》作于孔子之前,大概那时卫国也有所保存,《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曰:“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就是在卫国说的。

总之,这首诗写的是文武合演的万舞,也就是庄严的大舞。在久不举行之后,卫公(不知何世之公)忽然“方将万舞”,这就引起诗人的注意,他欣赏古乐复兴,更为那些舞者的舞容所感动,于是想起了西周盛世而作诗赞美,其诗本甚明快,试译如下:

鼓声简简地响了,就要开始万舞了。时间是晴朗的中午,地点在公庭的上首。舞者个个高大魁梧,展示着高超的身手。舞武舞勇猛如虎,驾战车执辔娴熟。舞文舞左手拿着短笛吹奏,右手里羽翎飘动惹人注目。脸上涂着红色湿润发光,收场时卫公赏他喝杯美酒。

诗人写到这里,发感慨说:

山上生荆榛,平地生甘草。这种好人,只有西周能找到,西周好人啊,叫我怎么忘得了。

“山有榛”喻诸侯礼乐荒芜;“隰有苓”喻西周多贤人。这样翻译一下,也许诗的意思更明白些。诗中“西方”,何为译为“西周”?因为东周春秋时西方早被秦国占领,周礼不行,决非诗人所羡慕。

由此看来,此诗内容是描写万舞,赞美舞者的德容和才能,因而向往西周贤人。描写概括而生动,正如《文心雕龙》所说:“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渲染主题,意味深长。诗人其实是悲叹当时礼乐衰落,而只言向往西周,其义自现。孔子说过“郁郁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此诗正是这个意思。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9: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