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刘长卿
释义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刘长卿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鉴赏

题目中“穆陵关”,或作“木陵关”,在今湖北麻城北面。“渔阳”郡治在今天津市蓟县,天宝时,是安禄山起兵叛乱的根据地。唐代宗大历五、六年间(770—771),刘长卿曾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活动于湖南、湖北一带。诗当作于此时。这首诗除首联外,都是虚写,都是想象之词。“逢人”的“人”是谁,无法考证,也不必深究。作者有诗无题,为抒发情感,模拟这样一个“人”,也未可知。就如王维的名诗《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元二”,后人始终无法确切注出这个能代表朝廷出使的人是谁。但这并不重要,它并不影响读者对诗的理解。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是国力衰弱,藩镇割据却已成事实。特别是安史叛军盘踞多年的渔阳一带,应是满目疮痍,一片凋敝,作为官员的刘长卿不可能不了解这一切。他在穆陵关北,遇到的这位行客如果确有其人,也不可能是陌路人。这样,刘长卿把自己的想法,对这位北归的熟人谈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沉郁的诗句里,我们看到了刘长卿的为人忠厚坦诚。

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桑乾”即桑乾河,今永定河,也就是“卢沟晓月”的卢沟河。源出山西,是流经渔阳的主要河流,此处指行客家在的渔阳地带。为迁就韵脚而为之。此联是总领点题,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一联是传诵的名句。之所以如此,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对仗工整。诗的好坏,由读书人说了算。在科举时代,诗的押韵、平仄、对仗,是读书人的必修课。如果不懂这一套,就什么前程都“泡汤”了。这里,“楚国”对“幽州”,是专用地名相对,自属工整;“苍山”对“白日”,是地理对天文,况且都含有颜色,确也难得。所以此联颇受读书人的青睐。二是用了对比的手法。此联写行客一路经行所见。穆陵关在古楚国境内,自然写到楚国。幽州是行客的目的地,必然提及。这是一南一北的方位对比。“苍山古”,见其湿润古雅;“白日寒”见其苍凉寒冷。这里有温凉之别,文野之分。三是此联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苍山古”可以想见楚国人文之盛;“白日寒”可以想见幽州百姓之艰难。

要说作者写这首诗的实际用意,那就是奉劝行客不要北归。这在颔联就已经看出来了。颈联更加深了一步。“耆旧”,就是今天说的“老人儿”,实际上就是说的“人”。之所以说成并列词组“耆旧”,一是为了迁就上联并列词组“城池”的对仗,二是为了舒缓语气。如果笔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么刘长卿对行客这样说的:渔阳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战争,现在还有几个人活着?再往深里说就是:你们家还有人活着吗?

如果说颈联是刘长卿从生命的角度劝说行客不要北归,那么尾联就是从环境方面劝说行客不要北归。他说,你要回到渔阳,你会流着眼泪,见到处处蓬蒿,人烟稀少,那你可怎么安家呢?

以上种种,通过对行客的劝慰,表达了对安史之乱和平定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谴责,个中当然也有对朝廷腐败无能的谴责,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