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门之枌 诗经 |
释义 | 东门之枌 《诗经·陈风》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穀旦于差〔1〕,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穀旦于逝〔2〕,越以鬷迈〔3〕。视尔如荍〔4〕,贻我握椒。 注释 〔1〕穀旦:即良晨。差:择也。 〔2〕逝:往。 〔3〕越以:发语词。鬷(zōnɡ):屡次。迈:往,去。 〔4〕荍(qiáo):《诗集传》云“荍,芘芣也,又名荆葵”。 鉴赏 陈国俗好歌舞,无冬无夏,盛行不歇。青年男女常常在欢歌鼓舞中择偶选婿、缔结良缘(这颇有点像文明社会中的交际舞),《东门之枌》就是一曲舞会中男女欢爱的恋歌,作者是男性。 全诗共三章。第一章写诗人看中了婆娑起舞的青年女子,她是子仲氏的女儿。诗的开头两句写歌舞之地,渲染环境。“东门”就其方位而言。实地是“宛丘”,这是一种铺排的描写方法,实际意思是说,东门外宛丘这个地方,白榆和栎树枝柯相交,浓荫如盖。“陈风”中有一篇专以宛丘为题的诗歌,写的是这个地方长年歌舞不休的情景。看来宛丘是陈国的一处相聚歌舞的游乐场地。下二句写子仲姑娘婀娜的舞姿,偌大的场地,舞者肯定不止一个人,可是诗人的眼光却一下子盯住了她,可以想见其舞蹈之曼妙出众,及身容之娇艳冠群。“婆娑”二字原是形容词,舞态翩然美好貌,这里用如动词做谓语,形象而传神。孙鑛对此击节道:“婆娑字形容绝好。” 在姑娘一个漂亮的亮相后,诗人并没有接着写他们是如何相识相爱,而是在第二章又给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精彩的场面:一个微风徐徐、阳光普照的早晨,这对情侣手拉着手来到舞场,踩着坎坎的鼓点儿,翩翩舞动了起来。首二句是写二人相约赴会。“穀旦于差”,显然是指另外一个日子。能相约出游证明诗人的追求已经成功。“南方之原”实际上指的是宛丘,这和《陈风·宛丘》中的“宛丘之上”“宛丘之下”“宛丘之道”同意,是诗歌常常采用的一种铺排的描写方法,后二句写姑娘毅然应约,去和小伙子跳舞。“不绩其麻”,姑娘的爱情是很热烈奔放的,为了赴约竟然扔下手里的活儿,对父母由此可能产生的恼怒都在所不顾。从这句诗里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位“子仲之子”原来是一位农家女子(男主人公的身份诗里虽然没有明说,但从全诗的那种率真朴质劲儿来看,绝不会是一个使姑娘心殆的浪荡公子)。“市也婆娑”,“婆娑”在此不同于上章。第一章指的是一个怀春女子的单人独舞,欢快,却杂以隐隐的哀愁。而此章则是指一对恋人的双人舞,热烈奔放,天地仿佛也为之旋转。 第三章。这又是一个火热的场面:在另一个穀旦吉日里,这对情人一面翩翩起舞,一面切切相谑,赠物表情。“穀旦于逝,越以鬷迈。”他们的爱情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每逢美时佳辰,总是要相携出游宛丘。“视尔如荍”,这是诗人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姑娘正面赞美,“你太迷人了,就像那荆葵花一样”!姑娘听了,高兴得心花怒放,马上送给了小伙子一把花椒。这和《魏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及《溱洧》“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的情景十分相似;不过这首诗似乎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荍”即芘芣,以及“椒”,在古语里都含有宜子多息的意思。所以,这两句相对应的隐语就是:“我看善于生育就像那芘芣,你送我花椒表示没有问题。”古时结婚,主要是为了繁衍种族,传宗接代,所以在选择对偶时,女方能否生养往往被看成一个重要的条件。这种思想在《诗经》里的许多篇章里都有隐晦曲折的表达,如《周南·芣苢》《唐风·椒聊》等。另外,从这两句诗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这对恋人的关系已发展到赠物定情,准备结婚的程度了。 《东门之枌》是一首舞场恋爱曲,采用的是赋体手法。但是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用生动的笔墨展示了三个典型的场面,即观舞(相识)、二人对舞(相爱)、相谑相赠(定情),形象地表现了这对情侣的恋爱过程有发生、有发展、亦有高潮,极富有戏剧性。 这首诗所描写的时间是顺次而变的,但背景却始终都在宛丘这个繁闹的舞场上,作者的笔墨绝少触及场外之事,因而显得非常紧凑干练。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