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秋怀(录二) 夏完淳 |
释义 | 秋怀(录二) 凉风何瑟瑟,吹我游子颜。历历江上林,流蝉鸣其间。 浮云西南征,一去何时还?驾舟凌洪波,杖策穷崇山。 君子不遑息,小人豫以闲。感激在沟壑,敢念徒旅艰。 中夜起百忧,劳人独长叹。 秋色从西来,风物自凄紧。金飚辞炎晖,玉露戒商轸。
高从巢父栖,下与壶公饮。静观百岁间,无名以为准。 鉴赏 在晚明抗清殉国之士的庄严画廊中,有一位“秀目竖眉”的少年英雄——夏完淳。 夏完淳“九岁能诗”,十四岁即追随父亲“揭竿报国”,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松江起兵”。两年后,因与老师陈子龙倡谋反清复明,谋泄被捕,“含笑”就义于南京街头。这组《秋怀》诗,可能作于松江兵败、诗人参谋太湖义师吴易军幕期间。这里选析其中二首。 第一首抒写颠沛湖、山的旅途之思,开篇以“凉风”吹颜起笔,描述诗人驾舟驶行于清江迭波之上,诗行间隐隐可见这位少年独立船头的轩昂身影。在缓缓移动的江岸上,有历历如画的青树林,林间还传来秋蝉的一片流鸣。这情景本来颇美,但在家国沦亡的诗人心上,勾起的却只是阵阵难抑的哀愁:“浮云西南征,一去何时还?”这两句似为写景,其实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深切担忧:清军南下,南京、杭州相继失陷。仓皇溃散的明军,不正如秋风中的“浮云”,向西南飘散而去,何时更有风云际会、重整河山的归来之期?怅然的问叹传向云天,令人感到,有几多悲愁,正与秋蝉的哀鸣一起,在秋空白云下弥漫。 但诗人没有在问叹中沉落,复国的信念支持着他继续奋斗。“驾舟凌洪波”两句,正于悲愁中振起,展示了诗人凌越江浪、跋尽山峦的坚毅勇气。《诗经·小雅·采薇》有“不遑启处, 与第一首相比,第二首的诗情要难把握得多。因为诗人的情思,更多是借暗淡的秋景来传达的。开篇两句总摄全诗,在极为辽远的空间上,描画出“秋色”的苍茫“西来”景象,劈头即给人以“风物”凛然的“凄紧”之感。“金飚辞炎晖,玉露戒商轸”,则是进一步展现秋气袭来之烈。“金飚”即劲厉的秋风;“商轸”指秋令之车,古人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分配四时,秋为“商”声,故以“商轸(车)”比喻。劲盛的秋风刚驱退夏日的炎焰,寒冽的白露已预报秋令之车滚滚碾来——无形的秋气,在诗人笔下,竟挟带着如此强猛之势降临大地!与之相随的,还有杜鹃鸟(即 初读起来,以上感慨似乎只为“幽兰”之陨落而发。但自从屈原《离骚》创造了“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独特比兴方式以后,出现在古代诗人笔下的芳草,便往往就是“忠贞”之士的象征物。当诗人吟咏此诗之际,正是清兵汹涌南侵,无数抗清志士喋血国门之时。他们不正如诗人笔下的“幽兰”一样,在“金飚”“商轸”的摧残下,纷纷遭遇着陨落的厄运吗?明白了这一层,则上述八句的含义,便获得了全新的意义:诗人描述的是秋景,其实正隐喻着清人南侵的暗淡时局,抒写着对忠贞之士捐躯国门的哀悼,故诗情格外伤痛。正因为如此,诗之结尾才出现了似乎不与上文承接的四句:“高从巢父栖,下与壶公饮。静观百岁间,无名以为准。”“巢父”为帝尧时代的隐者,“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故名。“壶公”乃汉代异人,传说他“常悬一壶空屋上”,日入之后,“便跳入壶中,人莫能见”。一位志在抗清复国的壮士,居然想追随他们作枝上之栖、壶中之饮,似乎令人不解,但从上述对秋景描述的比兴意义上看,诗人的情志就可得到合理的解释。他已隐隐预感到,明朝的江山将最终落于清人之手;诗人对自身的前途,作出了明确的选择:要么为国喋血而死,要么就逃隐于山野岩穴之中,决不作清廷之顺民,正如萧瑟的秋、冬不会常驻世间一样,诗人也不相信,清人的统治就能“百岁”不衰,那就让我在这世间“静观”百年吧,看一看将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就是诗人在结句中表述的态度,也是他面对惨淡秋日发出的誓言。这誓言是悲凉的,因为它透露着诗人对时局的不祥预感;然而它又是令人钦仰的,因为它宣告了一位少年志士不向敌虏折腰的悲壮抉择。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