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瞻彼洛矣 诗经
释义

雅·小雅

瞻彼洛矣

瞻彼洛矣,〔1〕

看那洛水呀,

维水泱泱。〔2〕

水势泱泱。

君子至止,〔3〕

君子来这里阅兵,

福禄如茨。〔4〕

福禄没有尽藏。

有奭,〔5〕

戎装蔽膝鲜红,

以作六师。〔6〕

六军士气昂扬。


瞻彼洛矣,

看那洛水呀,

维水泱泱。

水势泱泱。

君子至止,

君子来这里阅兵,

鞞琫有珌。〔7〕

佩剑饰玉辉煌。

君子万年,

祝福他万岁,

保其家室。

永保王室安康。


瞻彼洛矣,

看那洛水呀,

维水泱泱。

水势泱泱。

君子至止,

君子来这里阅兵,

福禄既同。〔8〕

福禄如聚较场。

君子万年,

祝福他万岁,

保其家邦。

永保国家安康。

注释

〔1〕洛:东都水名,在今洛阳。

〔2〕泱泱:水势深广的样子。

〔3〕至:到达。止:助词。

〔4〕福禄:爵命为福,赏赐为禄(依郑玄说)。茨:积也,言福禄之多。

〔5〕(mèi gé):染红的熟皮草做成的蔽膝物,古人戎服以护膝。奭(shì):赤色。

〔6〕作:犹“起”也。六师:六军也,天子六军。

〔7〕鞞琫(bǐng běng):有纹饰的刀鞘。珌(bì):纹饰的样子。刀鞘上的纹饰,天子以玉,诸侯以金(见《说文》)。

〔8〕同:犹“聚”也。

鉴赏

朱熹《诗集传》云:“此天子会诸侯于东都以讲武事、而诸侯美天子之诗。”这个理解是大致不错的。至于它产生的具体“本事”,已不可详考。清人方玉润主张“阙疑以俟知者”(《诗经原始》),是比较科学的态度。对于文学艺术,“以史证诗”,甚至强为比附,总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反而会把文学欣赏弄得枯燥乏味、如同嚼蜡。

这首诗长期遭到古今选家和评论家的冷落,大约就因为它的主旨是赞美周天子大会诸侯,“以作六师”。因为,“讲武”既不是修文论艺的雅事、颂词之类,又不如刘勰所云“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文心雕龙·颂赞》),一无艳丽辞藻,二无柔美情思,今人则更谓有“拍马”(鲁迅语)之嫌!所以,它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似乎与文学欣赏绝缘。其实,生活于数千载之后的读者,大可超脱一点,从美学的角度予以玩赏,那么这首“小雅”也值得一读。

《礼记·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诗三百”的“乐”之“声”固然已经失传,但“乐之声气本乎诗,诗之声气得矣,于乐有不闻可也”(许学夷《诗源辨体》)。就是说要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我们“只将本文熟读玩味”(朱熹语),便可收到“思过半矣”之效。诵读《瞻彼洛矣》,全诗由“脂”“束”两个韵部所形成的“声气”、调子显然是和乐肃穆、从容适度的。“治世之音安以乐。”《毛传》以为此诗“刺幽王也”,是太不审音了。反复吟咏诗文的语调我们怎么也体味不出一点“怨刺”之情来。刘熙载《艺概·诗概》云:“《雅》《颂》相通”,认为不少《颂》诗近《雅》,《雅》诗近《颂》。《瞻彼洛矣》便是一首近于《颂》的小诗。也许它在当时,常常是周天子大会诸侯、检阅六军的“典礼用乐”,在长期流传的加工完善中,逐渐获得了某种普遍意义。

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均用“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诗集传》)。然而都与全诗有机统一,给天子“讲武事”活动描绘了一个深广壮美而气象浑然的背景:“瞻彼洛矣,维水泱泱”,使人油然而生浩大仰慕之情。然后诗人进入正题,对天子作了种种至高无上的礼赞:“福禄如茨”“君子万年”“福禄既同”,说不尽他无限的荣光和富有。是不是太空洞了呢?不,作者对天子的戎装服饰作了入微的刻画,“有奭”,“鞞琫有珌”。新染的皮革蔽膝鲜红灼目,佩剑的刀鞘玉饰琳琅有声,多么色泽辉煌,多么英武高贵!是不是徒有其表,以势宣威呢?不,六军为之奋起,实力多么雄厚,声望多么崇高;君子万年,永保家邦,意义多么伟大,多么深远!整首诗,就在这种重章叠句的反复赞颂中把主题逐步推向高潮,使诗人的情志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具有相当的艺术技巧。

天子“以作六师”是全诗的触发点,但不是全诗的目的和一切。诗人的情思和想象超越“武事”的“诗料”而飞向新的宏远境界,脱尽了肃杀之气和凌厉之声。军人的神圣职责不是攻伐,而是自卫。“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这才是我们民族传统的骄傲。在这首诗中,军队、国家、天子三位一体,而由此与整个民族的幸福和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华夏各族人民和平友好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从而使全诗具备了一种从容有序、肃敬和乐的艺术意境,显示了泱泱大国的恢宏气度和振振威仪。总之,透过《瞻彼洛矣》,我们仿佛看到了周代统一大国的仪容、风范,甚至中华古国优秀文化意识长流不息的传统风格特色。

当然,如果我们苛求古人,天子和他的军队、国家都不是什么值得颂扬的东西。但是,历史地看待问题,就会理解,这毕竟是当时各民族共同的必然选择。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2: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