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清平乐 张炎
释义

清平乐

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鉴赏

古典诗词中,“伤春悲秋”一直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如果说,前面一首《清平乐》是张炎的“悲秋”名篇的话,那么,这一首便是他的“伤春”名篇。一“秋”一“春”,尽管所写的景物不同,而其伤感、悲愁的情绪却是同出于一源的——那就是他所满怀的亡国破家之痛。

这首词的写法是建筑在“今昔对比”的基础上的。杭州本是张炎的故乡,而美丽的西子湖,又是他年轻时最喜盘桓游赏之地。那个时候,他“翩翩然飘阿锡之衣,乘纤离之马”,真是一个不知何者为“愁”的“承平贵游少年”(戴表元《送张叔夏西游序》)。可是,改朝换代之后,张炎重来故地,却已变成了一个“客子”!举目所见,山河不殊而生异代之悲。此种悲感,李后主曾用“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这样凄怆而奔放的词句来表达过,而张炎则又用他哀婉而含蓄的笔触再一次地给予了艺术的再现。

周密(他是张炎的朋友)在《武林旧事》里说过:“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每逢春光明媚之日,赏花踏青者“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甚至水中画楫,也“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可见其游赏之盛。但兵燹后,西湖却变成了“一抹荒烟”(作者《高阳台·西湖春感》)。因此本词一开头的两句“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语虽简短,所包含的内容却是十分复杂的。特别是“顿觉”的“顿”字,写足了作者旧地重游、眼见西湖面目全非而生的痛楚、惊愕、惘然之感。昔日的“承平景象”哪里去了?以前的赏花人又到哪里去了?这些,作者都未说,也不必说,读者心里自然明白。

因为怀着这种苦痛的感情,作者自然无心再赏风景,草草一看之后旋即扫兴离去,心中却涌起了一阵辛酸的愁绪——因而他要作诗,他要作词,这种“诗愁”便凝结成了下面的四句句子。“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这是感叹自己如同飞燕一样羁泊无定,去年流荡在天涯海角,今年特地赶回家乡,谁知家乡也早改尽面貌,一样是无“家”可归(张炎的故家已被元人侵占)!这两句句子,前一句用了肯定句式,后一句用了反问句式,更显出词情的沉痛哀迫,读来使人鼻酸。接着,词人又用两句更为凄楚的句子来结束词情:“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流水落花春去也”的“今昔对比”之感,便仗着这一番“妒花风雨便相摧”的“摧花”(而不是“催花”)之雨声,曲曲写出。有人评论此词说道:“羁泊之怀,托诸燕子;易代之悲,托诸夜雨。深人无浅语也。”(俞陛云《宋词选释》)此词的“深”就深在它感情的深沉和深挚上——而这种感情程度之“深”,不言而喻就是建筑在强烈的“今昔对比”基础上而显示出来的。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2: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