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调歌头 吴潜 |
释义 | 水调歌头 焦山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鉴赏 “焦山”,位于今江苏镇江市东北,长江之中。东汉末年,处士焦先隐居于此,因而得名。它砥柱中流,山势险峻,居高临下,可控扼交通,故又称谯山。自古以来,这座江岛不仅是游览胜地,而且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游客骚人到此常有题咏。吴潜曾以“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知镇江府”(见《宋史》本传)。这首《水调歌头·焦山》词,可能即是写于任此职时。 上片写登临焦山、纵目眺望所见胜景。一开篇,词人就纵览全景,从大处落笔:“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镇江城形势险固,故有铁瓮之称,据《润州图经》载,始筑于吴大帝孙权。江中对峙的金、焦二山,高镇潮头,挺立中流。这是一笔总写。紧接着便转入山川形胜的分述。“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只见万里长江,浩浩西来,风卷惊涛,滚滚东去,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壮阔而又雄奇、苍茫而又惊险的江景。天际虽有白云,却是“孤云”;水际虽有风帆,却是“孤帆”。两个“孤”字,突现了江景的寥廓空旷。而大江与云、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大与小的对比,又是多与少的对比,更是闹与静的对比。加之水天相接,浑然一色,因而“天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词人纵目远眺,只见山峦起伏,山色明灭。面对空旷寂寥的江景和若隐若现的山景,词人不说“江山如画”,而说“画难描”,表现出词人对江山胜景的无限叹赏之情。 下片抒怀。过片回忆历史往事:“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混隋陈”,是指隋灭陈,终于结束了三百七十年的南北分裂而统一了天下。“分宋魏”,是讲南朝的宋与北朝的魏南北对峙;“战孙曹”,是说三国时孙吴与曹魏的争战不休。历朝史事,由近及远,倒卷而出。寥寥九字,言简意赅,词人回想往古经由分裂割据而终至天下混一的史实,必然思及如今南北分裂的沉痛现实,怎能不感慨万千?“痴绝倚亭皋”,“痴绝”二字,把词人沉思默想、感叹低回的情态一笔勾出。上片景物的展望,使词人感到空间的辽阔;过片历史的回顾,又使词人悟到时间的邈远。这时空观的启迪,便自然唤起词人自身由于世道艰难而有志难伸的深喟。词人眼见“汀边鸥鹭”,遂就近取譬,借用它们超然物外“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的形象,逗起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当词人感到恢复无望,正道直行不容于世时,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念头便油然而生了。 此词题为《焦山》而实不专写焦山。焦山,仅仅只是词人观取胜景、回首史事和抒发情思的一处立足点而已。全词虽由写景、忆古和抒情三部分组成,然细绎词意,使人感到,不管是写景,还是忆古,究其深心,都是旨在衬托旷远放达的情怀。全词既脉络分明,又自然浑成。此外,这首词还十分注重字句的锤炼,如写水天一色,着一拟人化的“邀”字,就见出水天相近相亲的景象。写“汀边鸥鹭”腾飞碧霄,便用“一抹”来形容,令人想见其轻快敏捷的身影。而这些字词,又无不凝聚着词人的情愫。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