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柳梢青 刘辰翁 |
释义 | 柳梢青 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鉴赏 元宵佳节来临了,避乱山中的刘辰翁,目不见“火树银花合”的璀璨夜景,耳不闻咚咚的戏鼓和悠扬的笛声,怎能不感发兴会,思绪万千呢?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柳梢青》词,题“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抒情。词人通过非常别致的艺术构思,将自己在临安陷落,宋王朝面临覆亡命运以后的愁绪、悲愤和一线希望,倾吐在自己的作品里。 这首词写于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词的前阕,描写元军占领临安后的第一个元宵节。唐宋时代的风俗,京师每逢元宵,守城的警卫不禁夜,任令百姓彻夜观灯嬉游。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铁骑横街,戒备森严,完全破坏了节日清平欢乐的气氛,使临安变成了一座“愁城”。起句“铁马蒙毡”,写蒙元骑兵在城中奔突,渲染了一种恐怖气氛,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尽管春天悄悄地进入了临安,尽管今朝逢到节日,但在受尽凌辱的临安人民眼里,“火树银花”不再是欢快的色调和希望的光芒,它们洒下了数不清的烛泪,勾引起绵绵不绝的愁思。“笛里番腔”以下三句,进一步申足“愁”的意绪。人们喜闻乐见的具有南方汉民族特色的歌声,至今再也听不到了;笛里奏出的尽是蒙古族的歌曲,街头演出的也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杂戏。词作以“不是歌声”来收束前阕,真实地表达了汉族人民的感受:这种番腔和戏鼓,哪里算得是使人欢悦的动听歌声呢?寥寥四字,就把南宋人民对蒙元统治者无比憎恨、鄙视的心理充分表露出来了。 词的后阕,抒写故国之思并表达词人对抗元志士的向往。换头处“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三句,紧承前阕。在乱世之中,青灯之下,独自一人去萦念那陷落后的临安城,萦想临安的元宵节,这种痛苦,怎堪忍受呢?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便是本词词意的出处。不愿去想,不堪回首,却偏偏会想。词人的思路,从遥想蒙元统治下的临安,引出一系列的意想:“辇下风光”,由今夜临安联想到昔日元宵节都城的繁华景象;又由临安而联想到“山中岁月”,自己避乱山中,虚度年华,因而愈益怀念南海的抗元志士。临安沦陷后,陆秀夫、张世杰等人于闽广沿海地区,拥立幼主赵昰为帝,继续举着赵宋的旗帜,抗击元军,南宋王朝,一脉尚存,这就牵动了无数爱国志士之心。“海上心情”,反映出词人心向着南海一隅的爱国将士,词人把恢复的希望和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他们身上。 本词与一般诗词的抒情方式不同,既不是对景抒情,也不是触景生情,它根本没有描写词人眼前之景。全词以故国之思和爱国激情为线索,借助于飞动的艺术想象,超越时空的限制,将前后阕勾连起来,将后阕的乍看似乎各不相干的三个排比句贯穿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词的意境,从而把词人身处乱世中的心境,对故国的怀念、对抗元将士的景仰,愁恨和痛苦,深情和希望,凝聚在这首小词中,使全词呈现出匠心独具的艺术特色。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