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 |
释义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鉴赏 此诗是建武二年(495)谢朓任宣城太守时作,主要描写了诗人离开建业后的所见所感,诗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概括了诗的基本内容。前四字点明“登”的时间和地点;后四字确指“望”的方向和对象。诗人围绕“登”“望”二字展开艺术构思,却更突出“望”字。既有望中所见的宫室、山川壮丽景色,更有望中生起的去国怀乡的怅惘之情。“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俗名三山矶。“京邑”,即指南朝齐京建业。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灞水在长安东南。“涘”,水边。“河阳”,在今河南孟县。“京县”,指晋都洛阳。这是诗的第一部分。诗人熔冶王粲《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潘岳《河阳县作》“引颔望京邑”的诗句,便唱出自己的心声。王粲远适荆楚的飘零身世,潘岳出宰河阳的失意情怀,与谢朓此时的心态如此吻合,全诗主题就隐隐约约地显示出来。他用了“借宾陪起”(方东树)法,借古作宾,倩人陪主,不仅工于发端,还因善于用典而获得“可作使事之法”(何焯)的赞誉。 第二部分六句,艺术地展现出诗人自我感受中的傍晚时自然景物的不同特色。 起初是建业城里巍峨的宫室,引起了诗人的注目:“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甍”,屋脊。明丽的阳光投射在振翼欲飞的殿脊上,金碧耀眼,高低错落,分明可见。光泽感和清晰度,通过“丽”“皆”二字便显示出来。接着是建业城外晚霞和清江使诗人爆发了艺术灵感:“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绮”“练”,有色和白色的丝织品。斜照依山,天边散布余霞,恰似编织成无数匹锦缎;浪静风恬,长江清澈如镜,宛如铺上巨幅的白绸。诗人从《九歌》“安流”“无波”、《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的设喻中得到启发,却又有所创新。二句词性匀称配搭,属对又很精工。“余”“散”“澄”“静”四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晚空中、春江上的秀色佳气,“余”形容落日衔山,“散”象征霞光四射,“澄”状长江明净无尘,“静”貌水面纹丝不动。余霞成绮、澄江如练,对天幕中的美妙镜头和大自然的永恒杰作作了妙喻,轮廓清晰,音节圆转,兼有立体感和音乐性,既见“妙思”,亦长“排语”(钟惺),此联遂因此而传诵古今。然后是建业城外的鸟语花香,勾动了诗人的画意诗情:“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英”,花。“甸”,郊野。诗人抓住了黄昏时“春洲”的特定景色。归鸟投林,喧声覆盖春洲;绿满江南,杂花开遍郊野。“喧”“覆”“杂”“满”四字,不但贴切,也很传神。 谢朓足迹遍布“荆吴”“江海”,由于大自然的陶冶,很善于捕捉形象特征。第二部分是他对建业城周围的春之赞歌。他把自然界分散的景物,诸如皎洁的“白日”,绚丽的晚“霞”,澄静的“江”水,春洲的“喧鸟”和芳甸的“杂英”等,构成一个艺术整体,使人仿佛感觉到春之色彩、声音,呼吸着春之气息。远近、大小、动静、高低,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组织在一幅鲜明图画之中,难怪“澄江”五字深受李白的激赏。 第三部分六句,在第一部分借古譬今的基础上,直接抒写了诗人的内心矛盾。 谢朓二十四岁出仕,三十六岁被诬入狱而死。他生活在南齐这个短命王朝,统治阶级抢夺皇位,斗争一直很激烈。谢朓因被谗奉命从荆州随王府“还都”,不久又因齐明帝登位而下放宣城。由于政治斗争浪花的频频冲击,他常怀危惧之感。这一部分通过多层次的手法表现了这种心情。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滞淫”,停留不行。亲故送别的欢宴虽成过去,但诗人难以忘怀,故尔滞留不行。“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霰”,雪珠。才出京城,就因归期莫卜,而惆怅至于泪下如雨。“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鬒”,黑发。既然有情人都知道向往自己的故乡,又有谁能使自己的黑发不变颜色?这部分诗人把他辞京国,怀亲故,盼归期而泪下,望故乡而白头的感情,在诗行中不断形成起伏。他用心弦弹出节奏分明的恨别曲。旋律婉转凄切,曲调连续变换,既有力地感染着读者,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在艺术结构上,此诗以一、三两部分构成全诗中心,以第二部分反衬,毫不着力就把故乡秀丽景色和望乡的凄切情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此诗去国怀乡的主题便生动、含蓄地得到表现。在语言提炼上,也因各部分感情表现的不同要求而呈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第二部分明朗舒适,第三部分沉郁凄婉。它们从矛盾的两个侧面,共同完成了突现主题的作用。 谢朓在山水诗的创作上,深受谢灵运的熏陶,但谢朓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陶渊明的洗礼。他同陶诗“皆平淡有思致”,“自组丽中来”,而又“落其华芬”(葛立方《韵语阳秋》),具有“清发”(李白)自然的特点。此诗便可作为这方面的一个范例。 谢朓是“永明体”重要写手之一。在五言诗的创作上,他有意识地在声律对偶上深下功夫,不仅对“永明体”的形成做了贡献,更重要的是,向唐代律诗过渡架起了桥梁。谢朓以他一些名篇为“永明体”奠定了基础,还为唐代诗人提供了样板。“玄晖诗变有唐风”(赵师秀),确是对谢朓诗的历史地位的客观评价。以此诗为例,在形式上,就有和唐代律诗接近之处。如三、四、五联相当讲究对仗,三、四联更见精工。二联已重视平仄协调。这些便可作为谢朓诗“渐有唐风”(唐庚)的证明。 |
随便看 |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