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鸱鸮 诗经
释义

鸱鸮

《诗经·豳风》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1〕,鬻〔2〕子之闵〔3〕斯!〔4〕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5〕,绸缪〔6〕牖户。今女下民〔7〕,或敢侮予!予手拮据〔8〕,予所捋荼〔9〕,予所蓄租〔10〕,予口瘁瘏〔11〕,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谯谯〔12〕,予尾翛翛〔13〕。予室翘翘〔14〕,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15〕

注释

〔1〕斯:语助词。恩勤:殷勤。

〔2〕鬻:同“育”,养育。

〔3〕闵:病。

〔4〕迨:及。

〔5〕彻:剥取。桑土:桑树根。土:通“杜”。

〔6〕绸缪:缠缚。

〔7〕下民:指树下过往的人们。

〔8〕拮据:手指因过度劳累而不能屈伸自如。

〔9〕荼:茅草花。

〔10〕租:通“蒩”,一种可以垫鞋的草。

〔11〕瘁瘏(tú):因病嘴唇剥裂。

〔12〕谯谯(qiáo):形容羽毛残破。

〔13〕翛翛(xiāo):形容羽毛枯槁。

〔14〕翘翘:形容鸟巢危险不安定。

〔15〕哓哓(xiāo):指因恐惧而发出的鸣声。

鉴赏

《鸱鸮》是《诗经·豳风》中的一篇。关于它的作者,毛传和郑笺都认为是西周初年的周公旦。他们主要根据《尚书·金縢》篇。此说近人多不信从,因为从诗的内容看,与所谓周公讽成王之事并无联系。就诗论诗,应该承认,它其实是一首民间创作的寓言诗。其产生时代应在《金縢》之前,西周初期或中期。

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假托一只小鸟诉说她遭到鸱鸮的欺凌迫害所带来的种种痛苦,曲折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嗟叹。

鸱鸮就是猫头鹰,她本来是益鸟,然而古人却认为是“恶鸟,攫鸟子而食者也”(朱熹《诗集传》)。有人认为,似即今天生活在陕西、河南一带的雕鸮,为大型鸮类,夜间活动,主食鼠、兔及其他小鸟。古豳地在今陕西境内,其时雕鸮可能甚多。作者在诗中,显然把鸱鸮作为邪恶强暴势力的象征,一开始就对她提出控诉:鸱鸮啊,鸱鸮!你已经抢走了我的孩子,可别毁了我的窝巢呀!我辛辛苦苦,殷勤劳作,就是因为养育孩子才累病的呀!这一章可谓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听到这样悲惨的呼唤,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呻吟。在奴隶社会里,奴隶的子女常常被奴隶主贵族掠为奴婢,奴隶的微薄家产被随便夺取而毁荡。诗人把这种现象概括地比拟为动物界的弱肉强食,是对当时统治者以及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有力批判。

第二章主要写劫后的收拾。趁着没有阴天下雨,我赶快飞到桑根剥取树皮,捆扎我那被破坏的门窗。你们树下的人们,还有敢欺负我的吗?这一章表现可怜的自救,也是微弱的抗争。覆巢之下,很容易有人投石取卵;破败之余,必须得自己奋力求生,简单几句,充满血泪和愤怒,隐含着不屈不挠的意志。

第三章回顾经营室家的辛苦。我的脚爪忙得够呛,我取来苇花垫巢,我积蓄了芳草,我的嘴巴累得皲裂了,可是我的巢儿还没有弄好。表面上是小鸟自述,实际上正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终日劳作疲惫不堪窘况的写照。

第四章形容其憔悴模样。我的羽毛渐渐稀少了,尾巴干枯了,小巢儿危险极了,经常有风吹雨打受不了,我着急害怕只好大声呼叫。不但描绘鸟儿的外形,还写出了心理,甚至模仿鸟叫的声音,已是惟妙惟肖。

在《诗经》中,以人比物或托物兴词的手法是比较常见的。但这首诗已不是通常修辞意义上的比、兴,而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寓言。作者把动物的某些生理特征和可能有的遭遇,与人类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有机联系起来,借物寓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地揭示某种生活本质。作者笔下的鸟,既有禽类的特征,又有人类的感情。把这两方面自然结合,使读者并不感到勉强。这种艺术手法,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在《诗经》的其他篇章中是不曾出现过的。拿同样是借物比人对剥削者进行谴责的《硕鼠》来说,其批判揭露比《鸱鸮》更为尖锐,但其抒写方式只是人对鼠讲话,说明人的一种感情和态度,并未描写鼠类的具体活动,主体是人而不是鼠。而《鸱鸮》则全部写鸟而不曾写人,通篇是鸟对鸟讲话和鸟的自述,而且还写出了鸟的一系列动作和造成的结果,从而也就展示出一定的过程,具备了初步的情节性。因此,我认为《硕鼠》只属于比喻,《鸱鸮》则已是寓言的雏形。

关于先秦寓言的起源,有人追溯到《周易》,认为像《大壮》:“羝羊在藩,不能退,不能遂。”《困》:“困于介,据于蒺藜,入其宫,不见其妻”之类,已是寓言故事。在我看来,《周易》所用属于象征手法,它所选择的某些具体现象,可能包含比较深奥的道理,但其现象和道理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寓意并不确定,很难判断究竟是因象赋义还是以义取象;因而人们对《周易》的同一卦象和事例,可以产生种种不同理解。这和寓言之有意编造人或动物故事以说明既定观点是不太一样的。故而《周易》中某些生活片断,只能算是哲学家手中的素材,还不能看成文学家笔下的寓言。还有人把《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的“雄鸡自断其尾”当成中国最早的寓言。其实那句话仅仅指出一种比较少见的现象,不成其为故事。当时人把它解释为“自惮其牺也”(自己害怕被捉去当祭品),仅仅是猜测和附会,抑或故意讽谏,跟寓言故事中能说话而且具有人的思想感情的动物形象相差较远。所以我主张,先秦寓言的第一篇,应该从《鸱鸮》算起。

战国时期,寓言进一步繁荣,并且形成高潮,但都是散文,以诗的形式作寓言者十分罕见。《鸱鸮》是诗,所以具有与散文体寓言不同的民间歌谣的特点。从句法看,它喜欢用重言和同型句式。如开头连呼“鸱鸮”,这和《硕鼠》《黄鸟》一样,都是为了强化感情,引起注意。而像第二、三章连用八个以“予”字开头的同型句,在《诗经》中亦常见。如《楚茨》:“我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庾维亿”,《黍苗》:“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等,作用是一一备陈,显得周详全面,以加深读者印象。明人戴君恩《读风臆评》说,《鸱鸮》篇“连用十‘予’字,而身任其劳,独当其苦之意可想”。从用韵看,它也比较自由,不像《硕鼠》那样整齐严密。这也许是由于它产生较早,或尚未经后人修饰之故。第四章连用四个叠字“谯谯”“翛翛”“翘翘”“哓哓”以及叠韵词“漂摇”,显然是为了便于歌唱,都是自然形成,并非有意讲求。从语言风格看,它朴素无华,不加雕琢,但却准确鲜明。“通遍哀痛迫切,真哓哓之鸣。”(《读风臆评》)“收结作无聊不可奈何语,更警”(李九华《毛诗评注》引《诗志》)。个别字句今天不太好懂,但在当时可能是比较通俗接近口语的词汇,和典雅庄重的《颂》诗风格迥然不同。

这种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诗,在汉代乐府民歌中逐渐多起来。像《鼓吹曲辞·汉铙歌》中的《雉子班》《汉相和歌·古辞》中的《鸟生》以及《枯鱼过河泣》《蝶行》等均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由禽言诗又派生出寓言赋,由民间创作发展为文人模拟。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都写过禽言诗。宋元以降,代有佳作,历久不衰。这个悠久的传统,正是从《诗经》的《鸱鸮》发轫的。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2: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