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鸤鸠 诗经 | |||||||||||||||||||||||||||||||||||||||||||||||||||
释义 | 风·曹风 鸤鸠
注释 〔1〕鸤鸠(shī jiū):布谷鸟。 鉴赏 诗以鸤鸠起兴,称颂淑人君子,而实则讽刺那班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当者权。“鸤鸠”,即布谷,因其鸣当播种时,故相传为劝耕之鸟,以致杜甫《洗兵马》诗云“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此诗以结构匀称见长,共四章,每章六句,各章的首二句均写布谷及其幼雏,后四句则申言理想中的君子该当如何,映托出题旨所在。 布谷或栖于桑,或栖于梅,或栖于酸枣树,或栖于灌木丛。良禽择木而栖,从“劝耕”“择木”,已暗示此鸟非凡鸟。首云布谷喂七只小鸟,其心不偏。朱熹《诗集传》谓:“饲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也。”正是由于其心不偏,故七只小鸟都健康地成长起来:在梅树上学飞,在酸枣树上嬉游,最后落在枝繁叶茂而又幽僻的灌木丛中。各章的首二句,看似不过叙述鸤鸠及其子的活动,但作为欣赏主体的我们,却应看到诗人的“情”“志”已寓其中。何况,“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 那么,理想中的君子又是怎样的呢?首先必须做到“其仪一兮”。“仪”,法度,即行为的准则。《国语·周语下》:“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淮南子·修务》:“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就是说对其信守之行为准则,应始终如一,而且犹如“物之固结而不散也”(朱熹《诗集传》)。 如果说“其仪一兮”为衡量“淑人君子”之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其次便是对他服饰衣冠的要求。“伊”,通“系”,是。《小雅·蓼莪》“匪莪伊蒿”(不是莪而是蒿)。“‘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郑笺》)“弁”,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有皮弁、爵弁。皮弁,武冠;爵弁,文官。“骐”读为“ 本诗作者提出了他所理想的“淑人君子”的标准,而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或者说这些人虽“其仪一兮”,“其带伊丝”,“其仪不忒”,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称职,而连鸤鸠也不如!就诗的章法说,鸤鸠起到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或“触物以起情”(王应麟《困学纪闻》引)的“兴”的作用,同时兴中有比,这在一章的头两句已透出消息。如《毛诗序》所云:“《鸤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但它正面着笔,而从反面见意,即看似称颂,却意在陈古以讽今,成为后来诗歌中常用的手法。 |
|||||||||||||||||||||||||||||||||||||||||||||||||||
随便看 |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