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鸣鸡赋 张耒
释义

鸣鸡赋

张耒

先生闲居学道,昧旦而兴〔1〕。家畜一鸡,司晨而鸣。畜之既久,语默有程。意气武毅,被服鲜明。峨峨朱冠,丹颈元膺〔2〕,苍距矫攫〔3〕,秀尾翘腾。奉职有恪〔4〕,徐步我庭。啄粟饮水,孔肃靡争〔5〕。山川苍苍,风霰宵凝。黯幽窗之沉沉,恍余梦之欲惊。万里一寂,钟鼓无声。闻振衣之腷膊〔6〕,忽孤奏而泠泠〔7〕。委更筹之离乱〔8〕,和城角之凄清。应云外之鸣鸿,吊山巅之落星。歌三终而复寂〔9〕,夜五分而既更〔10〕。万户皆作,车驱马行。先生杖履而出〔11〕,观大明之东生〔12〕

注释

〔1〕昧旦:天色将明而未明的时候。

〔2〕元膺:大胸。

〔3〕距:鸡爪。矫:强。攫(jué):禽鸟用爪疾取。

〔4〕恪(kè):谨慎,恭敬。

〔5〕孔:甚。肃:威。

〔6〕腷(bì)膊:象声词。禽鸟鼓翼的声音。

〔7〕泠(líng)泠:形容声音清越。

〔8〕更筹:古代夜间报更的竹签。

〔9〕三终:古乐章以奏诗一篇为一终,每次奏乐共三终。这里指鸡鸣三遍。

〔10〕既更:尽更,天将明。

〔11〕杖履:扶杖漫步。古礼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扶杖。

〔12〕大明:日月。这里指日,太阳。

鉴赏

张耒(1052—1112),字文潜,自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市)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岁时作《函关赋》已传人口”,苏轼称其文汪洋冲淡,“有一唱三叹之声”(《宋史·张耒传》)。宋神宗熙宁间进士及第,由主簿、县尉,官至起居舍人。在新旧党争中,一再被贬黜,“其穷愁困苦,有不可胜言者。”(《柯山集·投知己书》)1102年,他为苏轼之死,举哀行服,因而又被贬房州别驾,安置黄州,五年才得自便,居陈州。虽然如此,但其豪情壮志,却至老不哀。

他的诗能较深刻地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的疾苦。风格平易舒坦,不尚雕饰。正如晁补之所说:“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开百花。”(《鸡肋集·题文潜诗册后》)赋也是如此。其《柯山集》卷一、卷二有赋篇,卷五《古乐府歌辞》收赋11篇,共43篇。有的赋颇有激切之情,如《山友》、《哀伯牙赋》等;有的赋则较平和,如《逐蛇》、《斋居赋》、《登高》等。其上乘之作,是昂扬着一种积极向上精神的抒情小赋,《鸣鸡赋》是其中最好的一篇。

《鸣鸡赋》写于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前后,这时张耒闲居陈州,士人多从他学习。他借赋鸣鸡,抒写“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的情怀,表现了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昂扬奋进精神。

“先生闲居学道,昧旦而兴。”开头这两句,看来似乎平淡无奇,其实内容极其丰富。张耒有“男儿当封侯,宁为老书生”(《送胡考甫》)的抱负,痛恨恶人逞暴肆虐的现实,憎恶互相倾轧的腐败世态,同情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的劳动者。想同大败曹操于赤壁的孙权那样去抵御外侮,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严酷的现实却使他在新旧党争中一再被贬斥,壮志难伸,最后落得个闲居陈州、无事可干的结局。在张耒的不少诗文中表现出一种闲适恬静的情趣,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他的内心是极其愤慨的。“闲居”而心不闲,“昧旦”已不能寐,非“兴”不可。这么丰富复杂的内容,却以简练含蓄而又平易的“闲居学道,昧旦而兴”八字表现出来,不是“笔力绝健”(《宋史·张耒传》),是不能达到这种高度的。“家畜一鸡”以下14句,是一幅老雄鸡的写生画。老雄鸡经过长期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语言不多,却遵守一定的规章,“司晨而鸣”。它不仅有华美夺目的羽毛,而且有勇武刚毅的意志和气概!头上是高高的鲜红鸡冠,颈上是赤红的羽毛,胸脯阔大,距爪强劲有力,美丽的尾毛高高翘起;忠实地奉行职责,举止从容不迫,威严庄重,却只吃小米饮凉水而与世无争。这只老雄鸡被刻画得神似毕肖、栩栩如生,俨然是一副长者的神态,这正是作者在《送婿陈景初》一诗中所说的“乃翁风节老弥坚”的风貌的传神写照。由于作者是托物言志,因此,这14句所描写的与其说是一只老雄鸡,毋宁说是张耒的自画像。

“山川苍苍”以下六句,似乎是写老雄鸡“司晨而鸣”前的情景:山川笼罩在黑暗之中,天气严寒,周围一派死寂,万籁无声。但一句“恍余梦之欲惊”,于静中见动,增添了活气,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这不仅仅是写当时的实情实景,也不仅仅是与“闲居学道,昧旦而兴”暗中呼应,更是作者在表现他“闲居”处境险恶和黑暗的同时,发抒“昧旦”前欲“兴”而未“兴”时,那种孤独寂寞不安而怀有希望的复杂心情:黑夜该熬到头了,黎明还会远吗?起来,迎接黎明。

“闻振衣之腷膊……,夜五分而既更。”写鸡鸣三遍,夜尽昼来的过程。听到雄鸡鼓翼的腷腷膊膊的声音之后,继之而来的是“奉职有恪”,“司晨而鸣”的老雄鸡单独地奏起了第一乐章,声音是那么清脆激越,划破黑夜,响彻寒空。夜将尽,一根又一根的报更的竹签杂乱地堆聚在阶石上。这乐章与城头上司掌昏晓的凄清的画角声彼此唱和,又与云外的天鹅鸣叫声遥相呼应,真像是为山顶坠落的星星在唱挽歌。“语默有程”的雄鸡,乐奏三遍之后就沉寂下来了,五更已尽,天色将明。这八句,把叙事、写景、抒情三者巧妙地融化在一起,通过“孤奏”、“凄清”、“歌三终而复寂,夜五分而既更”这些词句,把作者一步一步地昂奋起来的情感表现出来。他所憎恶的黑夜,终于过去了,他所喜爱的黎明,终于到来了,多么高兴啊!

“万户皆作,车驱马行。”看,寒夜业已过去,光明已经降临,千家万户的人们都动作起来了,车在飞驶,马在奔腾,“万里一寂,钟鼓无声”的情景已随着黑夜一同消逝,到处是热热闹闹,人欢马叫,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到处是熙熙攘攘、毂击肩摩以迎接黎明的人们。虽然这仅仅是阳光普照的白天的序幕,但是,作者兴奋得再也不能在家里待下去了。

“先生杖履出门,观大明之东生。”作者扶杖漫步出门,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观赏一轮朝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全赋至此,戛然而止。太阳喷薄欲出,光芒四射,朝霞似锦的景象,留给读者去想象;先生欢欣的心情,留给读者去体会!生气勃勃、光明璀璨的境界,也留给读者去创造。这种结语,确有余音绕梁之妙。

这篇赋,从立意构思上讲,既不是祖逖、刘琨闻荒鸡啼鸣而起舞的故事的引申,也不是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意境的简单重复。作者是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言“平生壮节终难变”(《平生》)之志,抒“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夜坐))之情。因此,《鸣鸡赋》是张耒匠心独运的创作。如果说后来南宋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中,“布被秋霄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的境界,受了张耒《鸣鸡赋》的启发,则是不无道理的。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4:45:28